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情感纽带和资源供给等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过程中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乡村物质财富增长,也是乡村精神文化的充实,更是乡村铸魂工程。
特色文化的类型
乡村特色文化能带动乡村产业的成形和完善,乡村文化资源包括乡村物质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物质类文化包括传统部落景观,如传统民居、特色村巷、牌坊、古建筑、遗址、以及农业生产等等。非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装、居住习惯、传统手艺、风俗习惯、宗教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和文化娱乐、民间音乐、舞蹈等等。
自然风景是乡村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些乡村围绕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以乡村建筑和自然风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是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以古村镇建筑为载体、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农村生活方式为体验的新型旅游业态。旅游业态的发达可以有效地带动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种植业、商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
与城市的传统工艺遭受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不同,农村聚集了许多保存完善的传统手工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以民间手工为主体的文化创意手工艺产业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增值部分。这些手工艺文化是活的文脉、涉及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维系着民间礼俗和节日气氛。而且其本身是一种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更是一种文化生产力。
乡村民俗文化是依附于各地农村群众生活、习惯、信仰和情感的地域文化风俗,是乡村文化建设主要推介内容。民俗文化涵盖社会民生、经济活动、家族传承、习俗礼仪、心理行为等,有着向心、传承特性。这些民俗娱乐起源于农耕渔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乡村的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使传统民俗传承得到一定的滋养。
自古以来,我国便把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放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上,伴随着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兴起,使人们逐渐拥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供给,从而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美食的种类主要分布在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由于我国不同的地理区域受限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影响,导致各地的生活习惯就会有所差异,从而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不同的饮食文化在乡村得到完整的保留和传承,成了乡村宝贵的财富。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粮食和相关农作物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除主要的农作物之类,一些乡村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具有特色的农耕环境,比如受茶文化的影响会带动一些乡村成为茶产业链中的一环,类似的还有花卉、中药、蔬菜、瓜果等等。因地理环境、市场环境所形成的特色农耕文化不仅丰富了乡村的业态,更是让一些乡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传承文化故事。
乡村特色文化丰富多彩,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相互包容逐渐沉淀下来的瑰宝,独具特色的文化也是驱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推手。
特色文化驱动特色产业创新
在广阔的乡村拥有丰富且多样的特色文化,这些是驱动产业创新的基础,也打造出了成功样板案例。比如在河北省和山东省交界处的馆陶县,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产兴镇,开启了产业、文化、生态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镇。馆陶县开始种植大棚黄瓜,以黄瓜为主导产业,挖掘黄瓜文化,建设了黄瓜种植培训基地、黄瓜博物馆和黄瓜主题公园,打造了商业化的黄瓜小镇。通过创新建设小镇,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发展,黄瓜年销售额高达3亿元;另一方面在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文化发展。
在康养产业方面、乡村得益于自然环境的优越是发展该产业的主要阵地。例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郸县区徐堰河畔的多利绿城桃花源,其主营有机蔬菜种植、乡村建设和休闲康养,是乡村旅游示范区。利用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十多户组成一个聚落,树林环抱、洒落在广阔的田野上,打造出将田园、林木、院落和水系有效融合的一种有机生态居住环境,也是一个基于农业旅游、以“有机生活+田园+小镇+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的康养乡村。
种植业是乡村的根本,一些地区拥有特色的传统种植文化。例如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种植黄花已有多年历史,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当地黄花角长肉厚,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脑安神、降脂养血、清热解毒、通气催乳等功能。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解决了加工销售难题,为黄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了黄花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是地方经济发展、乡村居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少数民族聚集的乡村,手工业较为发达,优秀的手工业在政策的帮扶下能快速地规模化,成为乡村特色的标杆。例如苗绣是苗族民间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贵州凯里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培训为抓手,以市场为目标,以合作社为落脚点,做大苗绣传统产业,在指尖上绣出一条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凯里市相继投入余万元,帮助17个村寨数千名绣娘对接时尚、对接电商,绣娘每年增收数千元。苗绣走出大山,站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成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带动乡村就业增收的美丽产业。
乡村的传统的农业也可以与互联网结合,进行模式创新。例如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电子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线上开网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先后在辽宁朝阳、上海等地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并且与各大电商平台企业对接,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建立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
乡村基于特有的文化为乡村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土壤,在特色文化的加持下出现百业复兴的盛况指日可待。
总结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当地的文化供给能力和水平、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还可以促进乡民的文化消费、丰富乡民的精神世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建设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