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广盐利疏版本源流考33524 [复制链接]

1#

《两广盐利疏》版本源流考


摘 要:《明经世文编》和《粤西文载》收录的《两广盐利疏》是该疏的常见版本,然舛误较多。该疏尚存10种版本被学界忽视。12种版本源流关系大致是:原疏(现不存)撰写于正德十一年,嘉靖三十二年出现的应??1版舛误最多,最接近原疏,但流传不广;嘉靖十四年已出现另一个讹异版(现不存),该版本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戴?Z(*佐)、应??2(万表)、张萱、孙旬(陈子龙、汪森)和金?p(吴九龄、谢启昆)等5个不同支系共11个版本,广为流传。


中国论文


关键词:《两广盐利疏》;12种版本;源流考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5)02―0056―11


《两广盐利疏》是一份研究明代两广盐业史的重要原始文献。这份奏疏全文近3000字,载有明成化、弘治以来两广总督韩雍、叶盛等人创行的旨在向两广盐商征收*饷的“盘盐抽饷”制度的内容及变迁情况,是研究明代两广盐法演变的珍贵一手史料,广为两广盐业史研究者所引用①。该疏两个常见版本分别收录在《明经世文编》和《粤西文载》之中②,二者仅个别文字稍异,文中讹误亦几相同。显然二者同源,或是后者源于前者。然而,常见版的《两广盐利疏》,其作者、出现时间以及是否获准实行、内容是否完整等均存在疑问,且疏文讹误较多,语句不通、文意相违之处所在多有。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文献的史料价值。最近笔者发现该疏还有另外10种版本,其中7种在时间上早于这两个常见版,且部分版本的完整程度亦高于常见版。笔者根据这些新发现的版本并参酌其他相关史料,对上述疑问进行了考证③,但限于篇幅,未能梳理该疏12个版本的源流及校正该文献中的讹误。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缺憾,以进一步增强其史料价值,方便学者利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笔者新发现的《两广盐利疏》其他10种版本(含名称不同而内容相同者)收录在九部不同古籍中①。经比较发现,上述12种版本出现的时间、疏名、作者及完整程度等均存在差异。版本出现时间最早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之后的嘉靖年间还有4种,明万历、天启、崇祯各1种,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1种。奏疏名称分别有“巡抚都御史陈金奏议”、“复旧规以益*饷疏”、“盐利”、“两广盐利疏”和“两广盐议疏”5种。奏疏的作者除2种版本未注明外,有3种版本注为“陈金”,1种为“吴廷举”,其余6种为“*佐”。该疏完整程度最高的版本是“复旧规以益*饷疏”(下文简称应??1版),该版本在引述解冕“议措*饷”疏之后,还有户部议复解冕奏疏及经皇帝钦准后户部移咨都察院令两广总督与广东布、按二司长官商议盐法的内容,约300字②。这部分内容在前述所有版本中都被省略。完整程度最低的是*佐(嘉靖)《广东通志》收录的版本,该版本省略了从该疏首句至“切照两广系古百粤之地”之前的前半部分约八百字。张萱《西园闻见录》收录的版本删节也较多,但完整程度高于*佐收录的版本。其余9种版本完整程度基本相同,均在张萱版之上、应??1版之下。此外,(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和《皇明疏钞》收录的版本在该疏之后还附有户部议复该疏的内容,约500字③。


为便于显示该疏各版本之间的异同及分析其间的源流关系,现将该疏12个版本的相关情况以出现时间先后为序,列为下表一“《两广盐利疏》十二种版本信息对照表”(简称表一)。


表一显示,成书*靖年间的5种古籍在收录陈金奏疏时,疏名已不一致,但无称“两广盐利疏”者;作者或为“陈金”,或未注明,但无误为“*佐”者;疏文完整程度亦已不同。其中,戴?Z和*佐所录该疏的疏名、作者均同,只是后者的完整程度不如前者,很可能是后者节录自前者。疏名为“盐利”的2种版本均未注明作者,完整程度亦同,二者亦或同源。应??收录的《复旧规以益*饷疏》完整程度最高,疏名亦与其余版本不同,显然是独立版本。自成书于万历十二年的《皇明疏钞》始,此后7种古籍除《西园闻见录》外,收录该疏时,所标疏名均为“两广盐利(议)疏”,作者均误为“*佐”,疏文完整程度均一致,很可能源于同一版本。


为进一步明确该疏12种版本之间的源流关系,笔者对这12种版本的疏文进行仔细校对,以期通过发现疏文中的讹误及其在各版本间的传承关系来窥视各版本的源流。笔者发现应??所收《复旧规以益*饷疏》不仅疏文完整程度最高,且讹误最少,当为最接近陈金原疏的版本。因此,笔者以该版本为基础,将其他11种版本与之一一比校,共校出53处讹异文字(如脱、衍、异、错、别等字),并据此制成附表一“《两广盐利疏》十二种版本主要讹异文字对照表”(简称“附表一”,见后文)。笔者再对附表一进行统计分析,制成下表二“《两广盐利疏》十一种版本讹异文字统计分析表”。


表二显示,《两广盐利疏》11种版本中,除*佐、张萱两种版本因删节较多共享讹异数分别为8和11外,其余9种版本的共享讹异数均为13。“大抵错误相同之书,非同出一源,即互相翻刊。盖独立版本,决无错误相同之理也。”① 这些共享讹异表明,这11种版本必同出一源,而非互相独立之版本。各版本出现年代不同、讹异总数的差异及部分版本间独有讹异的出现则表明,同出一源的版本在后来流传过程中又发生了支系的演化。


表二显示,至少存在4个版本支系或亚支系,即戴?Z与*佐版、应??2与万表版、陈子龙与汪森版以及金?p、吴九龄与谢启昆版。其中,*佐版当是抄自戴?Z版。理由是,附表一所列53处讹异中,自第1至19处,*佐版均为缺文,而戴?Z版有8处讹异;自第20至53处,二者各有27处完全相同的讹异,且其中二者独有的讹异有10处(第23、26、27、31、32、36、41-44,详见附表一)。*佐版有讹异27处,若加上前面缺文中戴?Z版的8处,恰好是35处,与戴?Z版讹异总数相同,因此二版必为同一支系。*佐在嘉靖八年修撰《广西通志》时未收录该疏,想必未见到该疏。戴?Z《广东通志初稿》成书*靖十四年,*佐《广东通志》成书*靖三十九年。后志以前志为基础,甚至摘抄前志内容,乃是方志修撰的通例。因此,*佐版极有可能是摘自戴?Z版,摘抄时将该疏前半部分交待陈金诉求背景的约800字全部省略,故完整程度不及戴?Z版。 应??2版与万表版的完整程度一样,讹异总数均为39处,且讹异完全相同,其中二者独有讹异有6处(第11、12、27、32、36、39,详见附表一),二者必为同一支系。应??2版收录在《苍梧总督*门志》卷二十九《集议》中,该卷所收韩雍、田汝成、翁万达、胡世宁等人的奏议均写*靖三十年以前,而应??初修的《苍梧*门志》已有《集议》一卷②。故应??2版当在嘉靖三十二年应??初修《苍梧*门志》时即被收录,而非刘尧诲万历七年重修时所收录。万表《皇明经济文录》成书*靖三十三年。据万表说,该书收录奏疏的来源有四:*训《名臣经济录》、广西佥事章檗所藏《九边十三省录》、《漕暇录》和阮鹗新刻《疏议辑略》。该书收录奏疏“门类则承*君之旧而少为减?悖?末增两直隶、九边、十三省类,分三十有一卷”③。因陈金奏疏收录在该书“十三省类”之“广东”目下,笔者猜测,万表当是从《九边十三省录》中录得该疏的。据万表耳闻,《九边十三省录》“亦*君(引者注:即*训)所集,殆未刻之半也”④。这是指*训收集的奏疏一半刊行,即《名臣经济录》;另一半未刊刻,即《九边十三省录》。章檗所藏,当为抄本,今似不存,故无法查证是否收录该疏。但可肯定应??2版和万表版同出一源,为同一支系,但非后者抄自前者。


陈子龙版与汪森版完整程度一样,讹异完全相同,均有46处,其中二者独有讹异3处(第4、5、40),二者必为同一支系。陈子龙《明经世文编》成书于明崇祯十一年,汪森《粤西文载》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很可能后者源于前者。


金?p、吴九龄与谢启昆版,三者完整程度一样,讹异总数均为41处,其中39处讹异完全相同(第14、21相异,当是误抄所致,如谢启昆版将“正德”误为“正统”),且三者有2处(第5、40)独有讹异,故三者必为同一支系。因三者的载体均为不同时期的广西地方志书,可以断定,三个版本存在后者抄袭前者的关系。


孙旬在其《刻皇明疏钞序》中说,该书所录奏疏来源有二,一为他从史馆中抄录的“台省所下章奏”,二为“诸名家所尝者”①。史馆所藏“台省所下章奏”非章奏原稿即其副本,内容断无删减之理,讹误亦不可能甚多。孙旬收录的《两广盐利疏》内容既有删减,讹异又多达43处。因此,该疏必源自“诸名家所尝者”,即前人的奏疏集。此外,笔者将孙旬版与陈子龙版细加对比,发现二者不仅疏名、作者均同,疏文中完全相同的讹异达40处,讹异不同者仅3处(第1、4、5),孙旬版不误而陈子龙版误者3处(第17、22、35)。显然,陈子龙版当源自孙旬版,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将原有43处讹异中的3处弄错,并新产生3处讹误。


附表一中第13、32处讹异,在上述11个版本中唯有张萱版与应??1版保持一致,没有出现讹误。这表明虽然张萱《西园闻见录》成书于天启七年,其收录的《两广盐利疏》必不源于之前的戴?Z、应??2、孙旬诸版本。张萱版当单独为一支系。张萱版疏文完整程度为“C”,且将作者误为吴廷举,故凡是疏文完整程度在“C”之上、作者非“吴廷举”的版本,都不可能源自张萱版。


综上所述,《两广盐利疏》现存12种版本的源流关系大致如下:应??1版是最接近陈金原疏的版本。因戴?Z《广东通志初稿》成书*靖十四年,早于应??《苍梧*门志》成书的嘉靖三十二年,故在应??1版出现之前、最迟在嘉靖十四年,就已衍生出与该版相异、存在13处讹异、作为其余11种讹异版本共同始祖的讹异版(笔者称之为“讹异祖版”)。讹异祖版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又衍生出戴?Z(*佐)、应??2(万表)、张萱、孙旬(陈子龙、汪森)和金?p(吴九龄、谢启昆)等5个不同支系。又因孙旬和金?p两个支系的疏名均误为“两广盐利疏”、作者均误为“*佐”,故二者很可能是出自同一支系(笔者称之为“疏名作者误版”)的2个亚支系。金?p支系虽在时间上晚于孙旬支系,但因其总讹异数为41处,少于孙旬的43处,故不大可能源自孙旬支系。上述源流支系可以下图“《两广盐利疏》现存十二种版本源流支系图”直观显示。


照得两广用兵全资盐利②,而盐利之征则出之于商而不取之于灶。盖灶丁所办之盐则专备客商支给,并无额外征备*门支用之数。商人支领官盐有限,收买私盐数多,私盐之利远过官盐数倍。自天顺、成化、弘治至今,都御史叶盛、韩雍、吴琛、朱英、宋?F、屠?K、秦?、闵??、唐??、邓廷瓒、刘大夏、潘蕃、熊绣并臣等相继总督*务于此。因地方连年用兵,钱粮无处出办,知商贩私盐数多,势难尽革,法难尽行,所以或奏请施行,或便宜处置,而有此盐利之征也。法之立于行盐地方,各立盐厂。广西则立于梧州,广东则立于韶州③、南雄、肇庆、清远。商人到彼投税者,正盐一引,许带余盐六引。正盐每引收银五分,余盐每引收银一钱。余盐之外更有多余盐斤④,许令自首,免其没官,每引令其纳银二钱。此盘盐之法大概也。相沿行之三四十年,商贾通融,府库充实,地方逐年用兵剿贼,买粮、赏功等项,甚为有赖。正德五年⑤,该巡按广东等处监察御史解冕条陈十事,内一件“议措*饷”:查得先该户部郎中陈俊、巡抚都御史叶盛题准,广东盐课提举司盐引,许从梧州往广西地方并湖广衡、永二府发卖,每盐一引纳米二斗。后该都御史韩雍见得收积米多,议令每官盐一引许带余盐四引,有引官盐纳银五分,余盐每引纳银一钱。南雄府亦然。后该总督都御史秦?案令官盐一引许带余盐六引,仍照前例抽收。此外又有余盐,准令自首,每引纳银二钱。盖盐一引止照盐一引乃祖宗成法;一引许照盐六引系巡抚权宜。兹欲止照盐一引,则*饷无处措办。合无酌量,每官盐一引许带余盐三引,仍量其地方盐价贵贱,抽收*饷。如往南雄、韶州二府发卖者,余盐每引纳银一钱五分;往清远、肇庆及惠、潮以上往江西行盐地方发卖,每引纳银七分。其在广州、雷、廉、高、琼等府州县,及往钦州灵山过岭运往广西发卖者,余盐每引纳银五分。有引官盐俱免纳银。但有夹带多余盐斤,尽割入官,不准自首。如此,则官商两便,*饷不致亏少等因。该户部看得,御史解冕题开“议恤盐丁”等十事,具见经画周详。但系彼中事情,难以遥度。合无本部移咨都察院,转行总督两广都御史督同按察司管理盐法等官,将所题事件逐一参考见行律例,询访彼处时宜。如果事体相应,商灶称便,即便依拟施行。设或事体有碍,径自立案,务要合乎人情,宜于土俗,经久可行,斯为允当。开坐具题。奉圣旨:“是。钦此。”钦遵,移咨转行前来。该前总督右都御史林[廷选]⑥ 行据广东布、按二司掌印左布*使胡华、按察使欧阳旦、专理盐法佥事汤沐议得:商人有利则趋,无利则散。向带六引,其心尚无纪极,又欲分外夹带。今止带三引,又不准自首,以故近日人不争附,较之往年,*饷渐减。第恐临事缺用,所误非细。合无不准自首,每引官盐照旧许带余盐六引。仍依前议,官引免抽,余盐每引抽银一钱五分。庶几人心乐趋,盐饷增益。依拟施行去后。臣切照两广系古百粤之地,民瑶杂处,寇盗纵横,连岁用兵剿捕,钱粮支费不赀,加以近年水旱相仍,人民饥馑,处置赈恤,调兵防守,岁无虚月。仓库储蓄有限,各项供费无穷。其两省布*司虽贮有银两,各有头项,俱难别项支用。递年征剿,因地方广阔,山岭险远,所调汉土*兵多则就用十万之上,少亦不下六七万数,方敢行事。况犒赏*兵将卒,并各处哨守官兵,及修城修船、打造银牌、买办红?Z硝磺、置造*火器械、收买马匹鞍辔等项,凡*中合用之物,无一不赖于此,舍此再无出办之路。论事者但知盐利银两收有前项数目就称甚多,欲要减免,其费用之多,关系之大,遇急无备之患,临事缺乏之忧,皆彼之所不顾。是以不当其事者,随文生意,言之甚易,而不知当其事者,利害切身,处之则甚难也。自正德二年查盘起解之后,库藏遂无余积,凡一举动,辄就告乏。况商人许令自首,仍有不尽之数。今不令自首,则私盐盛行,肆无忌惮,又何待言是纵商人以罔厚利,亏*饷以误大事,其为靖安地方之计或属未宜。且盐丁所办之课,已给与客商,此等之征则出自商人,与盐丁全无相干。以此而恤盐丁,非臣所敢知也。况盐商获利颇多,盘获私盐,人免问罪,盐免入官,惟以此数而责令出办,法为甚轻而彼纳亦甚易,且欣然乐从,略无难意。今益商而纵私贩,亏官而误大事。以此而措*饷,又非臣所敢知也。且用兵惟赀粮赏,非粮无以聚兵,非赏无以励功。《书》曰:“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孟子》曰:“师行而粮食。”古有明训。今惟欲市宽恤之美名,而不顾地方之大患。论事者臣固不敢言其非尽善之谋,其行据议处者,或亦似无远大之见。此岂经久可行之道哉。即今储蓄已不甚多,若不急复旧规,则*饷日亏,钱粮日减。卒遇地方多事,聚兵无粮,赏功无物,臣等束手无措,未免具奏,请给内帑。纵蒙俯从,而往返稽延,误事非细。况前项事情,行之年久,上下皆便。商人甚为有益,绝无怨言,决难轻易更改。设有余积,收贮在官,亦足以彰国家之富①。守掌有人,出纳有案,奏报有数,侵欺有罚,孰得而私之,孰得而用之,孰得而那移借贷之。伏望皇上轸念边方多事,*饷关系甚重,乞敕户部查照计议,合无仍复旧规,尽革新议。今后遇有商人装载盐斤前往广西、湖广、江西等处行盐地方发卖,经过梧州、南、韶等府②,听臣行令各该盘盐委官,仍照远年行定旧规,每官盐一引许带余盐六引,正盐每引免其纳银,余盐每引纳银一钱五分。引外夹带多余之数,许令自首,每引纳银二钱五分,专备用兵籴粮、赏功等项支用。自首数外仍有夹带隐瞒多余不尽者,各该盘盐委官俱要尽数盘出没官,人犯照例问发充*。各该盘盐委官通同受嘱、容隐不举,事发俱问拟枉法罪名,一体照例充*。仍乞著为定例,永远遵守。司其事者毋因一言而辄为变更,行其法者毋执私见而擅为改乱。如此,则私盐之禁犹存,奸贪之法有在,库藏自充,*饷自足,虽年年用兵行事而供应自无缺乏之患。诚地方之幸,*民之幸,亦臣等之大幸也。


户部复题,两广地方逐年用兵,其供*饷、买粮、赏功等项③,常费甚多④。故先年提督都御史叶盛以至本官俱以钱粮无从出办⑤,知私盐商贩数多,势难尽革,法难尽行,是以或奏请施行,或便宜处置,取彼之私,济我之公,取彼之余,济我之急,则亦甚为得用。而御史解冕在彼巡盐,斟酌奏处,使得止带余盐三引①,其夹带者不准自首。则盐法固当如是,*饷或有不足。及照本官受朝廷重命,总督地方,凡此事情,俱得便宜处置。今又具奏,相应依拟②。合无本部移咨都察院,转行本官并带管巡盐御史,今后遇有商人装载盐斤,前往广西、湖广、江西等处行盐地方发卖,经过梧州、南、韶等府,听从行令各该盘盐委官,仍照远年行定旧规,每官盐一引,许带余盐六引,正盐每引免其纳银,余盐每引纳银一钱五分,引外夹带多余之数③,许令自首,每引纳银二钱五分,专备用兵籴粮、赏功等项支用。自首数外④,仍有夹带隐瞒多余不尽者,各该盘盐委官俱要尽数盘出没官,人犯照例问发充*⑤。各该盘盐委官通同受嘱、容隐不举,事发俱问拟枉法罪名,一体照例充*。若总督衙门并布、按二司守、巡官收支前项盐银,不能体公奉法⑥,致有泛滥,许巡按御史举奏⑦。如此,则*门之资既有所出⑧,商贩之禁亦各得体⑨,而可经久常行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