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作诗其实并不难,教你写出好诗之上篇诗
TUhjnbcbe - 2024/2/25 9:33:00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笔者认为好诗普遍具有意境美、含蓄美、语言美、节奏美和郎朗上口的特点,流传至今的优秀诗篇莫不如此。

笔者结合多年读诗、鉴赏诗和作诗的实践,全面对如何作出好诗、如何鉴赏诗词进行普及性质的讲解,读后肯定能对诗友们有所帮助。先提醒一下,文章较长,但我觉得是值得的。

首先阐述一点,本文所说的诗,不包括现代诗,本文主要谈的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兼含古体诗。本系列分享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作诗的基础知识和注意事项;第二部分是如何写出好诗。

本篇是第一部分,重点讨论的是作诗的基础知识和注意事项,如果想把诗作好,基础知识必须得很扎实。

以下按照重要顺序逐一进行阐述。

一、意境

什么是意境?简单说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诗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意境就是“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你经常写诗,但你的诗读后没有令人值得回味的东西,那就说明你的诗没有意境,就注定不是好诗,还得在意境这方面多多修炼。

我们为什么要写诗?为什么诗能流传千年而不衰?为什么通俗、易懂的散文代替不了诗歌?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具有独一无二的意境,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美感,这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代替不了的,所以把意境放在第一位来讲。

大家可以仔细回顾和品鉴品鉴,凡是流传到现在的经典诗词,其意境和立意都是很突出的。举个例子,唐代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谓无敌意境的典范,笔者极其欣赏这两句。先看看该诗全文: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整首诗前面只能说是平平,并无多少特色和过人之处,但最后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却极其精妙,直接把这首诗提高了数个档次,成为千年名篇。为什么?就是因为意境,细品一下,以景抒情,此情此景让人回味无穷。意境之无穷,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句不愧为“**之音”。笔者甚至怀疑,如果不是最后这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首诗能不能流传到今都难说。

再来看看贾岛的千古名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两句诗的意境让人称绝!读者可以仔细品味品味这两句,然后再在脑海中脑补一下“秋风阵阵,满街*叶”这个场景,是不是诗意满满,美不胜收?这就叫意境!

如果一首诗没有意境,那它注定不是一首好诗。所以读者在写诗、鉴赏诗的时候,一定尤其注意意境。

下面是首笔者疫情严重期写给国外亲人的一首诗:

秋日一别复历冬,

大洋两岸美和中。

离愁已在青山外,

更有青山几万重。

前两句可谓平平,但最后两句“离愁已在青山外,更有青山几万重”却直接拉高了整诗的档次,把离愁别绪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回味,这就是意境的魅力。

必须注意的是,意境美和辞藻华丽完全是两码事。有些人写诗特爱堆砌辞藻,这样读起来很华丽,似乎很美,但如果意境不佳的话是经不起细品的,算不上优秀的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华而不实、虚无缥缈。我们不要走入堆砌辞藻、单纯追求语言华丽的误区。

意境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的,因为意境是个很抽象的、涉及全诗的概念,这是自古很多诗人都把握不好的地方,所以初学者不必着急,一步一个脚印,先慢慢学会立意,慢慢的感悟意境,再逐步的提高。

在意境这一点上笔者最佩服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短短几句话,大漠的粗矿和豪情展现无疑,脑补一下,一派大气景象,令人神往。像“落日照大气,马鸣风萧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雪满弓刀”等名句,无一不是赢在意境美。

二、含蓄,忌太过于直白

诗的含蓄这点很重要,也是很多初学写诗的诗友把握不好的地方。其实诗的意境很大程度来自于含蓄,很好理解,太直白了,意境就没有了。

含蓄指的是诗意含蓄,跟本文第三点谈的语言晦涩完全不是一回事。什么叫含蓄?举个例子,你思念一个人,写一首诗赠他,不要直接写好想他,如“日夜思君千百遍”等等,而要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腰带为什么越来越松了?人为什么越来越瘦了?真的很含蓄。

再举个例子,有个比赛画“深山藏古寺”的故事,如何赢得第一?是画深山中寺庙的一角呢,还是画深山中一个小和尚挑水呢?无疑是后者,因为后者更含蓄、更精妙,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含蓄美。当然含蓄要适可而止,不能含蓄到别人都看不懂。

分享一首笔者很喜欢的诗,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很有意境,就是因为许浑写的很含蓄。许浑没有直接写和友人的友谊如何如何深厚,如何不舍。“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为什么喝醉了?满天风雨衬托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叫含蓄。

拿笔者《思乡》这首诗,举个不同的词,含蓄度不同的例子。

寒来暑往日悠悠,

几度相思几度愁。

一水东流终入海,

一舟驶往故乡秋。

第二句本是“几度思乡几度愁”,后来觉得太直白,就把思乡改成相思了,当然只是相对的含蓄了点,这首诗本身并不是多含蓄。

笔者后续会针对诗的含蓄美进行专篇阐述。

三、诗的语言凝练,既不俗气和口语化,又不晦涩难懂

谈完诗的意境美,含蓄美,接着谈诗的语言美。用俗气的语言写诗是不可取的,这一问题比较常见,值得引起注意,否则会直接影响诗的格调和意境。

笔者曾经读到某诗词爱好者写的五言律诗,看出是下了一番工夫,整诗肯定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总体说前面几句还是很不错的,但最后结尾来了一句“心情特轻松!”,直接把诗的档次拉到地上去了!注意,除非你故意写打油诗,否则不要用太口语化的语言,诗毕竟不是散文。

笔者很赞同诗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但不赞同诗的语言口语化和俗气话,这两者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例子,老白的诗以通俗平易、浅近易懂著称。白居易写诗,追求文盲老太太都能听懂,否则他就要拿回去修改。但白居易的诗一点也不口语化、不俗气。大家可以多读读白居易的诗,相对于其他诗人,白诗很通俗易懂,但语言精练,出口不俗。笔者随便找了2首白诗:

《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是不是每首都通俗易懂而精炼不俗?笔者非常赞同白居易的观点,所以笔者写诗都非常通俗易懂,绝不追求偏僻而华丽的辞藻。

可以把白居易和李商隐做个对比,李商隐追求用典和隐晦,所以很多诗大家都读不懂,比如《锦瑟》、《无题》数篇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是李商隐的特色,但不能阻碍李商隐成为诗之大家;但李、白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我所说的语言精练、不俗气、不口语化。

所以诗词爱好者们对语言凝练和非口语化要重视起来,不断提炼语句,提高诗词素养,这样作诗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要正确理解白诗的“通俗易懂”,不可被误导,不能写出口语化和俗气的诗句还振振有词,否则写诗水平会原地踏步走。

当然,也不能走入另外一个极端。笔者看网上很多网友写诗故意追求偏僻的词句和晦涩的语言,有些诗我读了好几遍都不知道啥意思,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这些晦涩诗的作者似乎认为,自己的诗别人读不懂就显得自己水平高,这其实是很不可取的,是故弄玄虚。据此笔者再强调一下,写诗要语言凝练,不通俗,不口语话,不晦涩,不故弄玄虚。笔者分享首小诗:

《秋钓》

浩浩水东流,

悠悠云不休。

扁舟杆笠客,

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即使是初中文凭,也能一看就懂,没有任何偏僻的语句。

语言凝练,不通俗和不晦涩没多大难度,是大部分诗人都能做到的,初学者只要注意,就能够避免,关键点是能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

四、惜字如金,尽量避免用虚字,避免字意重复

谈完语言,再谈诗的用词和用字,这也是语言美的一部分。

1.作诗要惜字如金,一首诗没几个字,每个字都很重要,除了额外强调外,不要有重复的字、意出现。这一点是有些诗词爱好者把握不好的。

举个例子,“*昏把酒问夕阳”这句诗初读起来意境还是可以的,但“*昏”和“夕阳”明显字意重复了,所以要不得。这一点大家在作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下。

诗仙的《赠孟浩然》被史上很多文人诟病之处就是“红颜弃轩冕”和“迷花不事君”两句语义重复,所以我们普通人作诗更要注意这点,尤其是写律诗的时候要尤其注意。

2.诗尤其是格律诗,像“之乎者也”这类的虚字尽量要避免,争取做到每个字都有实际意义、每个字都不可代替!

可以回忆回忆我们能背过的诗,是不是字字明确、难以代替?比如:

“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不是至精至简、没有任何虚字?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大部分诗词爱好者都能做到,所以也就不深入的阐述了。

五、押韵

谈完以上三点作诗的注意事项,现在该谈谈诗的押韵了,押韵决定诗的朗朗上口,读起来是否流畅。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押韵,如果无韵不成诗,这点是共识。

首先先谈谈到底是用平水韵好还是用新韵好。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争论,笔者的观点是两者都可以用,如果用两者重合一致的韵那就更完美了。

但如果字的读音(韵母)变动太大,平水韵中的有些字用普通话已经不再押韵了,建议不要再用了,毕竟作诗是给现代人看的。

喝咖啡的人不一定比喝茶的高雅,所以用平水韵作诗的诗词爱好者也不必嘲笑用新韵的,发扬传统固然重要,与时俱进也是必不可少的。分享一首笔者的绝句:

《唐岛湾》

草碧花香柳色新,

东风湾畔醉游人。

海天同色水云起,

烟梦芳华又一春。

押韵也是有规则的,分享用韵的几个重要小知识点和注意事项:

1.绝句首句可不押韵,2、4句必须押韵。但其实绝大部分绝句首句是押韵的,所以笔者建议写诗时尽量首句押韵,这样读起来更优美,更朗朗上口。这里要注意首句如果不押韵,首句末字应该是仄音,跟押韵时的平音恰好相反,具体可以看看下面第3条所举得例子。

2.律诗首句也押韵,偶数句都押韵,都押平音韵。

3.押韵(例如绝句的一、二、四句)都押平音,尽量避免押仄音,而非押韵句(如绝句第3句)末字应是仄音。这些共识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的,我们应该遵守,毕竟像柳宗元《江雪》这样押仄韵的名篇凤毛麟角。这点有些初学诗的诗友要注意,我发现网上部分作品会存在这个问题。

举例首句押韵的例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二四句末的韵字“愁”、“楼”、“候”均为平音;而第三句末的非韵字“色”一定是仄音,大家可以看看其他绝句是不是也是如此?

举例首句不押韵的例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四句末的韵字“亲”、“人”均为平音;而第三句末的非韵字“处”同样是仄音,这跟前诗都是一样的。而后诗第一句的末字“客”因为不押韵,所以变成仄音了,这是不一样的地方,这些基本规律,诗词爱好者应该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找类似的例子。

4.律诗颔联、颈联要一一对仗,这是为什么律诗比绝句难写的一个重要原因。

什么叫对仗?直接举例子最直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这就是对仗,跟对联的意思一样。

5.排律除首联、末联外,其他各联都要一一对仗,这个难度就太大了,所以优秀的排律凤毛麟角,建议达不到一定水平先不要去写。

六、平仄

平仄决定的是诗的节奏美,平仄合规诗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节奏感强。

平仄是判定诗词作者是否入门的一个关键,也是诗词初学者比较难跨越的一道门坎,所以这里用较多的笔墨重点写写。

到底平仄需不需要?我的观点是平仄非常重要,但不能因为追求平仄而因形害意。

为什么平仄很重要?因为诗是有节奏感的文学载体,而平仄直接决定着诗的节奏感,平仄使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网上很多诗看起来语言很美,光看感觉不出啥,但一读出声来就感觉有些别扭,为什么?就是因为平仄不对。你如果写近体诗,比如绝句、律诗,那平仄必须符合规矩;如果写古体诗,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平仄。如果前面讲的意境、语言、用词用字都符合要求,且平仄合规,这样无疑才是好作品;如果为了平仄去改字,破坏了意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平仄一定要追求,但不能盲目追求,不能以破坏诗的意境为代价来追求。

笔者再强调一遍,平仄很重要但不能特意追求,不能因形害意。更不能脱离实境去迎合平仄。什么是迎合平仄?举个例子,比如你看到朝阳很美,于是写了首诗,但把“朝阳”放在诗里平仄不符,于是改成“落日”;或明明看到的、想写的是“*鹂”,因为平仄不符,改成莫须有的“杜鹃”,这都是迎合平仄,背离了作诗的本意,背离了你的本心。

诗不是格式游戏,不要成为平仄的奴隶,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坚持认为诗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真情实感,而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坐在屋子里整天琢磨遣词造句和格律。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诗词爱好者,说孟郊的《登科后》平仄不符合规律,他给重新修改了一下,我看了一下,改了以后平仄是很合规,但诗的意境全没了,这就叫因形害意,不可取。《登科后》平仄确实不符合近体诗规则,但这恰是这首诗的优点和高明之处。看看这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登科后嘛,那时候孟郊高兴的手舞足蹈,“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诗句脱口而出,又不是躲在屋子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憋诗句,哪还顾得上什么平仄,这正反映出作者登科后的兴奋和张狂,你给一改反而失去这种兴奋与张狂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意境放在第一位,而把平仄放在第五位的原因。

所以鉴赏诗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形来,而不要拘泥于某一细枝末节,这是诗词鉴赏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

李白为什么不爱写律诗?因为平仄束缚了诗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杜甫的律诗为什么登峰造极,因为诗圣追求平仄和意境的天衣无缝结合。两者走的不同的路子,都达到顶级的水准,没有谁比谁更高明,适合自己的风格就好。同样平仄也没有好坏,只是看你怎么利用它,但绝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平仄就贬低它。

讲完战略就该讲战术了,平仄如何运用?

格律诗的平仄大致追求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每句诗第二、四、六个字必须符合“仄平仄”或“平仄平”这两种规则。例如绝句中四句,只有“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起平收和“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起仄收这两种平仄格式,其中的平与仄的顺序不可乱改。看下面两个例子。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平仄平,仄平仄)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仄平仄,平仄平)

《望天门山》黑体所在的二、四、六位置就属于第一种平起平收的例子。

杜甫的《绝句》

两个*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平仄,平仄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仄平,仄平仄)

而杜甫的《绝句》黑体所在的二、四、六位置就属于第二种仄起仄收的例子。

另外大家看到了吧?绝句的二、三句平仄一定是一样的,这叫相粘;而一、二句之间,三、四句之间平仄是相反的,这叫相对。相对和相粘不要错了。

插一句,需注意的是,古韵和新韵有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因为取消入声的原因。比如上诗中的“泊”,还有“笛”、“敌”、“一”等很多,因为这些字在古韵属于入声字,属于仄音,现在按照新韵则属于平音,按照新韵一二声就是“平”,三四声就是“仄”。

另外,一三五不论也是相对的,因为如果不论就会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孤平等,可参见本文的第六部分。

其实弄懂平仄不难,难就难在你选的那个字的平仄在诗中的位置恰好合适,这点非常难,经常需要不断调整。如果写的一首诗某处平仄不符合要求怎么办?有没有使平仄改成符合要求的技巧呢?是有的。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使平仄从不符合要求改到符合要求常用的几个实用小技巧。

1.换字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似”所在的位置明显应该是平不应该是仄,所以改成“如”就OK了,所以崔郊这首诗原诗是“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如果懂平仄大家也就不会记错原诗了。

2.更换词的顺序

这个非常实用,从古至今用的都非常广泛。

汉语非常有意思,两个词的顺序可以变换,而意思不变,这点英语就不行。比如“长安西望不见家”可以改成“西望长安不见家”,意思不变,但平仄合适了;笔者的一句诗,“暮雨潇潇落红多”可以改成“潇潇暮雨落红多”。要注意,有时候调整顺序即使意思不变,意境可能会改变,所以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改整个句子

如果以上两条都不可行,那只有改整个句子了。但要注意,改后的句子意境等跟原句差不多或更好才行,否则干脆不如不改,当写古体诗就是了。

古体诗虽然平仄不是严格按照以上规律,但平仄也不是一概不论的,举个极端例子,一句全平音或全仄音是不建议的。

六、注意避免三平尾、三仄尾、孤平

前人总结出诗词“八病”,我认为有点吹毛求疵、因噎废食了,因为这些并未影响到诗的意境或节奏感。写诗需要有规矩,但要适可而止,并不是立得规矩越多越好,规矩多了就成了格式游戏,写诗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会极大的限制诗的发展。“八病”是小病,成为格式游戏这是大病。

考虑节奏感和美感,笔者认为作诗除了注意押韵、平仄外,顶多再注意避免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就足够了。像“八病”那样吹毛求疵的说法,不必去考虑!

三平尾、三仄尾是指绝句、律诗某句尾三字全是平音或全是仄音。举个例子“潇潇暮雨残红多”,最后三个字“残”“红”“多”都是平音,所以就属于三平尾,可以改成“潇潇暮雨落红多”,就OK了,这其实也就是笔者上面讲的平仄的第一个技巧。

孤平,一般的说法是格律诗后五个字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音字,其余全是仄音,这是要避免的。如“天阔任鸟飞”,除了韵字“飞”只有“天”一个平音字,就是孤平,可以改成“天高任鸟飞”。

三平尾、三仄尾、孤平如何避免同样可以参见上面关于修改平仄的小技巧。

好了,先写到这里。读了以上知识,大家是不是对作诗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作出好诗更有信心了呢?如果是的话,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诗其实并不难,教你写出好诗之上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