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天坛的丹陛桥,栖霞方山上的海墁大道,是彰
TUhjnbcbe - 2024/3/15 8:11:00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955969.html

山东省栖霞市方山上的观象祭祀建筑整体构成一座天庭,四周的祭坛、石塑龙、积石堆代表天庭的星星。方山的北部平原中间东西走向略凹,形成很多水潭和沼泽,古人因势利导挖掘了几个水塘,修建了大量水渠,像方山十景中的清溪浴马,祭祀建筑中的70号坎都在其中,整体模拟天上的银河。因为方山北面有大量沼泽,严重影响通行,为了保证祭祀的神圣和正常举行,古人在方山的北部、西北部修建了五条海墁大道。这些海墁大道高0.7—1.1米,宽2—5米,全部由碎石堆砌而成,水可以在海墁大道下面穿过,人可以在海墁大道上通行,保证祭祀的正常举行。尤其南北第十大路北面那条长约米,宽约5米,高约0.7米的海墁大道最为壮观和神圣,这些海墁大道的功能和北京天坛的丹陛桥功能是一样的,是祭祀时重要的通天大路,可以说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丹陛桥。

天坛

圜丘

天坛丹陛桥

古代星象图中的银河

天坛的丹陛桥又叫海墁大道,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垒砌的大道,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这条大道之所以又称“丹陛桥”是因为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用以连通东西,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丹陛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呈南北走向,长米、宽30米,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

丹陛桥

丹陛桥

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丹陛桥南低北高,平坦宽阔,路面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中间为神道,中心墁白石,石面稍向上凸起呈弧状,祭典时为神舆行经之路。神道左右为城砖海墁,东面为皇帝走的御道,西面为王公大臣走的王道。丹陛桥北高南低,祭祀时由北向南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渲染出祭祀的神圣。

大美方山

方山的格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方山北面,县志云:望之若棋局设云汉间

古代星象图中的银河

方山的主要大路基本都宽5米,像南北第七、第十大路,东西第二、第八大路。次要的宽3米,像南北第16大路。再次要的一般宽2米,像东西第16大路,路北还有一条宽一米,深0.5米的水渠。方山主要的路边往往都有一条或者两条宽约1米、深约0.5—0.6米的水渠,形成复杂严密的排水系统,这是古代人们为防止山上大路积水,影响祭祀专门修建的。因为方山北部中心地带地势较低洼,地下水非常丰富,形成不少的沼泽。一旦降雨过多,道路雨水横流,泥泞不堪,严重影响通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修建复杂的排水渠道,古人还在一些重要的大路上垒砌起基本与大路等宽,高约0.7—1.1米的海墁大道。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方山上的这些海墁大道和连接天坛祈年殿和圜丘的丹陛桥功能一样,水可以在海墁大路底下的空隙流动,走在上面,就不会受到下面沼泽、雨水的影响,保证祭祀的正常举行,也使得祭祀显得更加庄严神圣。

清溪浴马

方山上的大路

方山上的大路

在以前的考察中,看到方山北面一些重要大路上的这些石砌大道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巨大规模的石砌大路是干什么用的?在绘制了地图时方才发现这些石砌大道共有5条,其中南北第四大路,南北第五大路,东西第十大路西面三条石砌大道与南面的63号祭坛,56号积石堆,和北面70号坎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因此推断这里是夏至日祭地的地方,因此确定这些石砌大道是祭祀专用的海墁大道即丹陛桥。

南北第五海墁大道

南北第五海墁大道

东西第十海墁大道

南北第四大路、南北第五大路上的海墁大道都宽约2米,高约0.7—1.1米,长约米,是由不大的*色石块垒砌而成的。大道两边有水渠,水可以通过大道底下的石块空隙东西连通排水。东西第十大路的海墁大道在于南北第五大路交点的西面,有3.2米宽,0.8米高,30米长。

南北第九大路北面也有一部分海墁大路,早年测量的时候,在东西第八大路交点的北面残存两段,一段95米,一段米,宽约2米,高约0.7米。根据卫星图片推算,这条海墁大道应该和它东面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路平行,而且一样长,都应该是米。现在这条海墁大路因为山上施工建设,基本损毁殆尽,被当做碎石垫了工程地基。

70号坎

南北第九海墁大道

方山上的水渠

南北第十大路宽约5米,南北长约米,贯穿南北,将方山分成东西两个部分,相当于一条经线。南北第十大路与东西第八大路交汇点的北面长约米,南面长约米。方山上最有气势的海墁大道就是南北第十大路北面的这条,它的原来起点应该是在南北第十大路和东西第八大路交点的北面,由碎石垒砌而成,长约米,宽约5米,高约0.7米,是一条重要的通天大路。不过这两年,随着方山上的一些工程建设,这条海墁大路中间部分也被毁掉了米,直接被挖去做了工程地基,非常的可惜。

南北第十大路这条海墁大道完全是用石块堆砌起来的,没有破坏的地方依旧非常宽阔平整,走在上面,视野开阔,真的有在天上行走的感觉。第一次登方山时跑到山上蚕场厂房参观,在它的北面就看见过这条路,当时想着一定是早年方山蚕场建设,将地里的碎石堆到路上堆起来的,感觉工程巨大,蚕场职工真不容易。后来几次登山,发现海墁大道底下都附着一条小路,是蚕场职工工作走的路。这时才意识到,蚕场职工为了工作方便,不可能将大路变成海墁大道,使得大路无法行车搞得自己很不方便。现在还可以看到西面南北第五大路中的海墁大道在路上碍事,蚕场工人行车时都是拐到别的路上,越过后再拐回来避开它们。显而易见,这些海墁大道跟蚕场没关系,当年蚕场也没有能力修建和移走这些海墁大道。

南北第十海墁大道

南北第十海墁大道中间被毁掉后成为一片沼泽,再也无法通行

后来,在方山发现了的各种祭坛,使我意识到方山是一座用来祭祀的神山,再重新审视这些高高立于方山大路上的平整长石堆,意识到它们也是祭祀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海墁大道。现存最有名的海墁大道就是北京天坛连接圜丘和祈年殿之间的那条海墁大道,即丹陛桥。可以说方山上的这些海墁大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壮观的海墁大道,是后来北京天坛丹陛桥最早的祖先。

方山中部景观

南北第九、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中间的这片土地是方山的中心,对应天上的宫廷紫微垣,所以两边才有两条重要的海墁大道守护。南北第九、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向北通过了方山低洼的沼泽地带,高高立于山巅,显得非常神圣。尤其夏秋来临,雨水都会透过海墁大道底下的石头空隙,由东向西沿着古代修建的复杂水渠排到方山西面悬崖流下。现在,由于工程建设,这些水渠破坏严重,排水不畅,雨天方山西北部变得一片泥泞,基本无法通行。

方山的山上平原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像冬至日、夏至日、春分、秋分,人们就会从方山前面龙街上登上方山南北第十大路的南端。这这里有十号石塑龙,十号石塑龙龙头南面是一个有些向前倾斜的祭坛,可以在此稍作休整、祭祀,然后乘龙登天,由南北第十大路向北来到南北第九、第十大路的海墁大道。推测重要的祭祀人员走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其它人员走南北第九大路的海墁大路行走。到了南北第十海墁大道的最北面,可以向东进入山谷南北11号大路尽头的65号石塑龙的头部祭坛祭祀,这两条石塑龙一南一北尽管不在一条路的两头,但是相距米,却是正南正北,显而易见这是一组。乘龙登天结束后,再到相应的祭坛祭祀天地日月。

南北第十大路北面海墁大道再北面还有很长一段路,大路经过一些山沟时,都是用石块将沟填平,保证大路非常平整,说明南北第十大路是方山上最重要的一条通天大路。

参考文献:

1: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年11月第一版

2:何驽:《在陶寺遗址中寻找尧舜》《光明日报》年8月28日

3:何驽:《制度文明:陶寺文化对中国文明的贡献》《南方文物》年第3期

4: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齐鲁书社年7月第一版

5:孙进:《青铜器中的古莱国与中原王朝》烟台大学学院报,年第二期

6:陈万鼐:《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天文篇上下集》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出版

7:高广仁:《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

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

9:方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

10: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11:张学海:《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

12: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出版年11月第一版

13:迟克俭:《古莱国初探》《齐鲁学刊》年第1期

14:丛领滋:《莱与东莱两国论》《管子学刊》年第3期

15:逄振镐:《莱夷与莱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年第2期。16:王献唐:《*县器》齐鲁书社年版17:杜在忠:《莱国与莱夷古文化探略》《东岳论丛》年第1期。

18:栾丰实、靳桂云、王富强《山东栖霞县杨家圈遗址稻作遗存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考古》年12期

19: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8卷年第3期

20:黎耕、孙小淳:《陶寺IIM22漆杆与圭表测影》《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年第4期

21:严文明、吴诗池、张景芳:《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年

22:田亚岐、陈爱东:《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年第6期

23:迟克俭:《古莱国初探》《齐鲁学刊》年

24:何驽:《从精神文化考古的维度看中原观念的出现与形成》《中原文化研究》年第5期

25:何驽:《陶寺圭尺补正》《自然科学史研究》年3期

26:何驽:《从陶寺观象台IIFJT1相关尺寸管窥陶寺文化长度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年第10期

27:何驽《陶寺圭尺“中”与“中国”概念由来新探》《三代考古》年

28:关增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年第3期

29: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年第3期,

30:曹斌《胶东铜器与西周纪莱》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年

31:周昌富:《莱国姓氏与地望考》《齐鲁学刊》年第1期。

32:宋承钧:《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东岳论丛》年第1期

33: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朝阳市文化局编《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年4月第一版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年2月第一版

35:王德善:《风雨齐长城》山东地图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

36:郭郛:《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

37:司马迁:(西汉)张大可注《史记新注》华文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

38:孔丘:(春秋)《四书五经》线装书局年3月第一版

39:冯时:《星汉流年·中国天文考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

40: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红山文化研究——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

41:王睿、林仙庭、聂*:《八主祭祀研究》文物出版社年5月

42:冯远、张晓凌:《中国绘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

43:方辉:《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

44:李坤:《中国大考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

45:李季:《千秋索引,百年寻觅——中国文明的起源》四川教育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

46:苏湲:《中原考古大发现Ⅱ·殷墟之谜》河南人民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

47:蓝深:《寻找伏羲的器具》敦煌文艺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48: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

49:巩启明:《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

5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51: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年2月第一版

52: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编《良渚文化探秘》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53:耿建*:《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54:苏湲:《*帝时代——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之谜》清华大学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

55:韩欣:《考古中国》天津古籍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

56:*能馥、陈娟娟:《中国龙袍》紫禁城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

57:宋镇豪、肖先进:《夏商周文明研究·五——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出版社年8月第一版

58:三星堆博物馆编《三星堆:古蜀王国的神秘面具》五洲传播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化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60:于倬云:《紫禁城宫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3月第一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坛的丹陛桥,栖霞方山上的海墁大道,是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