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就战战兢兢的过我的元旦,然后突然有群里冒出来一个转发的报道,题目为《北京朝阳区一小学女生被老师当众责骂,区教委派出工作组入校调查》。然后紧跟着类似的群都发出了类似的报道。
内容是说某小学举行联欢会,一个男生上台表演,坐在第一排的女生捂耳朵露出厌恶表情之后被老师斥责站后面去,今天是一特别高兴的日子,你别在这儿讨厌。于是还问其他同学这叫尊重别人吗?
最后一个看上去年轻一点的女老师拉着女生站了起来似乎是给打圆场,让女生远离那个VIP座位跟其他同学换了座位。
一时间群里炸开了锅,有为视频里小女生鸣不平的,也有为老师鸣不平的,毕竟别人表演这个女生不论谁上来都要捂耳朵表现出讨厌的神情,老师也说了不止一次可那个女生还是那样,现在两个老师正在被严肃处理。也有些人说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台上表演小孩的感受了,被那个小女孩讨厌之后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于是两边人吵起来了;我一句发表这篇资讯人的目的达到了;接着N方安静了;最后有人问我平时我话多这次怎么不发表意见了?
我表示我不是事件当事人,小女孩为什么逮谁都捂耳朵是出于朋友的“善意”玩笑还是没教养还是因为家庭亲子关系不好在用自己的行为刷存在感我不清楚;老师是因为一时气恼还是这个小女孩早就是班里的“老大难”(如今调皮捣蛋不是男孩的专利了)这次又惹怒了老师,还是老师平时就这样说话我也不清楚。
翻看过往我评价过的事件有些虽然言语过激但有个前提就是我观看了事件的全貌,比如我刚教训一个熊孩子之后的总结:熊孩子必定有个“怂爸爸”我因为全程经历了事件所以我只是对被熊孩子欺负的孩子家长的态度表达了不满;看完直哆嗦,近七成父母跟孩子交流方式根本就是言语暴力同样是我亲眼所见的真实案例。
看了完整的事件经过之后我才做出的评价。其实关于“罗生门”事件恰恰体现了当今教育主流方式所体现的主观性。很多家长总是站在单一的视角去评价一件事,而不是本着巨细靡遗的态度去观察事件的全貌。
《盲人摸象》是一则趣味性比较强的成语,谁都明白那群被蒙上眼睛的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但是现实中又有谁能真的跳出类似错误的坑呢?
现实中就算是警方抓获了罪犯是不是也得听听罪犯的供词,让罪犯把案件还原叙述包括作案的动机描述清楚呢?
诚然这样罗生门让看评论的人会获得很大的乐趣,但是讨论一件事我觉得还是去挖纵深才有讨论的意义,不然真的可就成了“太闲了”。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站在单一视角跟其他人对骂也不符合当今的时代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