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辽宁面积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有些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拥有“龙城”、“柳城”、“东方佛都”等别称美誉。历史上曾作为多个朝代的佛教圣地,留下了众多瑰丽灿烂的佛教资源。
而位于朝阳市慕容街(原双塔街)北端的朝阳北塔(朝阳市内原有三座古塔,三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分别俗称北塔、南塔(即朝阳南塔)、东塔(已倒塌))。其中的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年前后),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研究价值最高的一座古塔,被誉为“东北第一塔”!
朝阳北塔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历经“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代兴建、修缮的“五世同堂”的古塔,历史悠久,世所罕见。其最初的夯土台基是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宫殿遗址,始建于东晋咸康七年。历经烧毁——重建——再次烧毁的龙城宫殿建筑就是北塔的第一世。北塔的第二世是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文成文明皇太后冯氏因思念故土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后毁于火灾)。
至隋朝文帝仁寿二年,隋文帝杨坚向营州颁赐释迦摩尼真身舍利,并命其建造灵塔供奉。因而时人在烧毁的思燕佛图基础上,重建了一座方形空筒式十五级叠涩密檐式砖筑佛塔,即“梵幢寺塔”,即为北塔的第三世。唐玄宗天宝年间,柳城人又奉诏对隋代重建的“梵幢寺塔”进行修缮。王朝更迭,北塔又被唐朝统治者更名为“开元寺塔”,也是今天北塔的内核。至辽代,在“开元寺塔”的基础上,北塔经历了两度整修,又改名为“延昌寺塔”。辽代时期的维修多是对北塔的外表进行修缮和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北塔外身基本就是在这两次整修中完成的。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宋代,甚至成为辽国的国教,而当时为辽国统治的辽宁地区,各式佛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拒统计保留至今的空有64座,尤以朝阳地区属最多,教徒属最众,因此朝阳素有“东北佛教祖庭”的美誉。境内至今仍有许多古老的佛教建筑屹立不倒,如龙翔佛寺、北塔、南塔、佑顺寺、天台寺等,而其中又以北塔最负盛名。
朝阳北塔的整体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塔身向上逐渐越紧,形成了极富弹性的曲线,简约大方不失美感,彰显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美学艺术。塔身浮雕技艺精湛,四面各雕一尊坐佛,雍容华贵,莲花座下雕有象、马、孔雀、大鹏鸟,旁边雕刻二菩萨与砖雕小塔。佛顶有华盖,两侧有飞天,再两侧是双双相对、翩然起舞的天女,脚踏祥云,婀娜多姿,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增添了一份生动活泼的意趣。塔的主题结构砖雕密宗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其精美程度令人赞叹。
同时,朝阳北塔在修缮时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附近建有北塔博物馆。其中许多为国家级文物,也有一些文物的价值达到了世界级。
七宝舍利塔即是世界级文物,为方形单檐式,由台座、莲座、塔身、塔檐、刹顶构成,塔上面是由银丝串起的金银饰品,还镶有珊瑚、珍珠、玛瑙、玉石、水晶等宝物,外观晶莹剔透,品质极高,推测为皇家所制。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删图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