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史记中居于旸谷,崇拜太阳的嵎夷,北海
TUhjnbcbe - 2025/2/19 18:06:00

胶东地区地区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居住地,后来禺部落与当地部族相融合,又形成了隅夷部族。栖霞位于胶东腹地,在远古时期,也是嵎夷所居之地。《尚书·尧典》写道:“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史记·五帝本纪》:“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嵎夷和旸谷进入人们的视线。嵎夷总是跟旸谷一起介绍,旸谷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大家认为嵎夷一定在东方,而且嵎夷应该有太阳崇拜,据此,有人又认为嵎夷就是《后汉书·东夷传》中的阳夷。

方山上祭天的祭坛

在方山上日出旸谷

方山上嵎夷祭天的通道

方山上祭天的祭坛

由于嵎夷、旸谷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羲仲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测定春分的地方,在历史上留下很高的名气。现在黄海沿岸的很多地方都截取历史记载中对本地区有利的篇段,都在争抢“嵎夷、旸谷”地名,以加强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达到提高本地区的历史地位,增加旅游事业宣传影响和经济收入,造成“嵎夷、旸谷”到底在什么地方的很多争议。栖霞在胶东半岛中央,境内有岠嵎山,留有很多与嵎夷相关的史料和传说,自古以来就被人认为是嵎夷的定居地,那么旸谷最有可能就在栖霞。

云雾中浮现的方山

方山西佛落顶

方山日出

方山圈子墙

嵎夷:又称隅夷、郁夷、郁銕、郁铁。嵎:山弯曲的地方,同“隅”,即:靠海边的弯曲之山处。隅:靠边的地方。海隅:靠海边之处。因为嵎夷历史记载的缺失,留下了很多谜团。又因为嵎夷崇拜太阳,可以认为他们可能跟天文观测有关,或者说他们也是一个懂得天文历法的家族,而且名气比较大,否则帝尧就不会派遣自己的天文官羲仲来到旸谷测定春分了。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有的专家据此认为其实夸父并不是去追着逮住太阳,而是测量日影在地上的长度,继续天文观测,以便制定历法。在这里“禺”与“隅”通用,指的是日落之地。“禺”、“隅”与“嵎”通用,据此有人认为嵎夷来自于禺部落,认为是禺部落迁移来到东方海岸一带,与当地人融合形成的一个部族。

远眺烟台芝罘岛

远眺烟台芝罘岛禺?是黄帝的儿子,东海之神,禺京是禺?的儿子。禺京又作禺疆、禺强,被认为是北海之神,冬神,都跟天文有关。《山海经》中的东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海,北海相当于现在的渤海。黄海沿岸像青岛地区历史上被认为是嵎夷的居住地,黄海、渤海沿岸像蓬莱、烟台地区也被认为是嵎夷的居住地,可以推测禺?来到黄海地区定居,观测天象潮汐,被认为是东海之神,后来儿子禺强迁徙到蓬莱地区,观测天象潮汐,被认为是北海之神,成为北方神,冬神,这就跟天文有关了。

禺强由南向北迁移一般会经过方山,方山的神奇自然会吸引住他们,还有自古以来就有选天文观测地点要居中的要求,方山就是最好的天文观测地点了。自古以来栖霞就一直被认为是嵎夷的定居地,所以认为嵎夷跟禺部落有关是很有道理的,而且跟禺?、禺强定居的地方相重合。禺部落来到海边,选择海边山谷居住,禺变成嵎,禺部落变成嵎夷。年,烟台市莱山区午台遗址发掘,出土了三件完整的蛋壳陶。经鉴定这些蛋壳陶至少有年的历史,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贝类、鱼骨、猪、鹿等动物的骨骼,说明嵎夷人过着渔猎生活。

烟台午台遗址发掘现场

烟台午台遗址发掘现场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儋耳之国,任姓,禺猇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郝懿行笺疏》写道:“《大荒东经》: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即禺彊也,京、彊声相近。”

《庄子·大宗师》:“禺强得之,立乎北极。”又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成玄英疏》写道:“禺强,水神名也,亦曰禺京。人面鸟身,乘龙而行,与颛顼并轩辕之胤也。”禺强被尊为北方之神和北海(今渤海)之神,同时也是风神和瘟神,有时也写作“禺疆”、“禺京”。禺强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红蛇,支配北方。“人面鸟身”反映了禺强部族已与东夷的鸟部族相融合了。后来禺部族逐步来到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带,以捕鱼为生,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新部族,称嵎夷部族。

方山上的62号石塑龙

方山上的62号石塑龙

方山上的62号石塑龙由此可以认定,在黄帝族打败东夷蚩尤族后,为了稳定东方,所以派遣自己的儿子来到黄海沿岸,监视当地不服的东方部落。禺虢生活在少昊时期,其后人禺强生活在颛顼时期,在于当地人的融合中最终形成嵎夷。句芒和太昊氏的图腾龙相融合,出现人面鸟身,骑两龙的形象。比句芒晚的禺部族来到胶东半岛与当地的部族相融合,形成嵎夷部族。禺强也是人面鸟身,骑两龙的形象,可见这也是一种图腾,他们继承了原来东方句芒的图腾,变成自己的图腾。

日照天台山

天台山

天台山太阳崇拜遗迹

《庄子·大宗师》写道:“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说禺强是灵龟的化身,这和方山龟象不谋而合。后来北方之神变成玄武,成了龟蛇相交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神一家独大,成为玄武大帝,东方神青龙和西方神白虎成为他的门神。《史记·封禅书》记载:“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汉高祖刘邦为了神化自己,设立黑帝祠,自己成了黑帝,即北方之神,北方神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

到了明代朱棣时,明成祖北修紫禁城,南修武当山,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玄武大帝,估计也是受到了汉高祖刘邦的影响,将自己神化为北方玄武大帝,对北方神的崇拜最终达到巅峰。至此大家是否发现一个秘密,方山是嵎夷的居住地,形似乌龟,山上有大量石塑龙,是否这就是最早的玄武形象?是玄武大帝的祖庭?或者说这就是禺强和句芒两个部族融合后图腾的一种特殊表现。禺强是在胶东半岛这处东方之地被尊为北方之神,可以理解为他原来是北海之神,由此演化而来。当然也可以解析为方山在古代二十八星宿星野中位于危九度,正是北方玄武的星野中心,所以方山上面的星野就是北方星野的中心。禺强成为北方神,可能跟他居住在北方星野的中心有关。

禺强支配北方,是四方神中的北方之神,是四时神中的冬天之神。四时和四方为宇宙秩序奠定了基本框架,所以象征四时和四方的四时、四方之神在创世神话和宇宙秩序神话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四时、四方之神随着神话的流传和变异,他们的形象和名字也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四时、四方之神的数目总是四位,并总是跟四时、四方联系在一起。

连云港云台山

连云港云台山

连云港云台山

最著名的四时、四方之神自然是春天之神东方句芒、夏天之神南方祝融、秋天之神西方蓐收、冬天之神北方禺强这一组,在很多文献中,尤其是在古代历法书《月令》中,都提到这四位。这组四时之神的名字,本义就是源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物候和气象特点,句芒的本义指春天草木新芽句屈而萌的样子;祝融又作朱明,表示夏天白昼盛长、阳光炎炽的特点;蓐收,蓐字的本义也是表示收获,所以蓐收表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玄冥,表示冬天光照不足、天气晦暗的特点。

所以句芒、祝融、蓐收、禺强四个名字其实就等于说春、夏、秋、冬,因为这四个季节被古人拟人化了,所以就成了四时之神。《山海经》还描述了这四位兄弟神的形象,句芒是人面鸟身,祝融是兽身人面,蓐收的左耳戴着一条蛇,禺强(玄冥)是人面鸟身,两边的耳朵上各戴着一条青蛇,形象颇为怪异,而且四神的座骑也非同一般,句芒、祝融和蓐收都是乘两龙而遨游,而禺强却是脚踩两蛇。其实,蛇也是龙,只是级别不同而已。

方山风光

青岛琅琊台

青岛琅琊台

《山海经》中还提到其他两组四神搭档。第一组是四海之神,东海之神禺猇、南海之神不廷胡余、西海之神弇兹、北海之神禺彊,其中北海之神禺彊也代替玄冥出现与上面的四时之神中。这四神的形象跟句芒等四神的形象也大同小异,大都是人面鸟身,耳朵上戴着蛇,脚下踩着蛇,可见这四神其实就是上述句芒等四神的变体,也是四时之神。

方山68号祭坛

方山圈子墙

远眺杨家圈遗址

《山海经》中还有四方风神,即东风之神折,南风之神因,西方之神石夷,北风之神鹓,这四位风神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负责控制春、夏、秋、冬之风的出入。这四方风神的名字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了记载,另外还见于《尚书·尧典》,都与四时联系起来,说明四方风神也就是四时之神,用四方风表示四时,反映了上古时期根据风向变化确定时节的习俗。

方山风光

方山风光

方山圈子墙


  方山上的31号石塑龙

方山上的31号石塑龙

在此我们一下对比黑齿国的人、师妾国人的一些特征,大家是不是会发现和句芒、禺强的容貌打扮很接近。句芒和禺强都是人面鸟身,不过句芒乘着两条龙,禺强踩着两条蛇或者龙。句芒是春天之神东方之神,禺强是北方之神冬天之神,都是四时、四方之神中的一员。句芒是太昊氏的大臣,时代较早,禺强是颛顼的大臣,比句芒时代晚一些。禺部族尽管来自禺强部族,但他们迁徙到东方的胶东半岛时,必然和东方句芒部族相融合最终形成嵎夷,所以他们有很多共同点。禺强人面鸟身,骑两龙的形象,显而易见这也是一种图腾。他们继承了原来东方句芒的图腾,变成自己的图腾,这也跟方山上大量石塑龙相对应。羲仲比禺强晚一些,是帝尧的天文官羲和的儿子,帝尧派羲仲到东方嵎夷所在地一个叫旸谷的地方进行天文观测,说明天文历法观测和制定有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1郭郛著《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2司马迁著(西汉)张大可注《史记新注》华文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3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年11月第一版4张光明著《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齐鲁书社年7月第一版5冯时著《星汉流年·中国天文考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6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红山文化研究——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7蓝深著《寻找伏羲的器具》敦煌文艺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8高广仁著《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9高广仁、栾丰实著《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10张学海著《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12郭大顺著《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年2月第一版13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编《良渚文化探秘》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14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朝阳市文化局编《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年4月第一版15王德善主编《风雨齐长城》山东地图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16山东栖霞县杨家圈遗址稻作遗存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考古》年12期17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8卷年第3期18陶寺IIM22漆杆与圭表测影《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年第4期19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年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记中居于旸谷,崇拜太阳的嵎夷,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