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朝阳沟主创到方城
TUhjnbcbe - 2025/3/9 9:32:00

《朝阳沟》主创到方城

年,中国遭遇了一场大灾难,自然灾害侵掠了全国超过60%的耕地,苏联撤走专家,两国关系紧张,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困难。

在这个困难时期,全国上下一心,勒紧腰带偿还外债,共渡难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方城县二郎庙公社石窝村的乡亲们响应党的号召,匀出大部分的粮食支援国家。

在这个小村庄,大集体食堂的饭从稠到稀再到野菜充饥,一片沉沉阴霾。然而,就在这个困难时期,年出生的赵国凡遇见了名导演杨兰春和名编剧王基笑。

一天晚上,队长领着两个生人进了他们家。其中一个中等个子,瘦削,国字脸;另外一个大个,都穿着很朴素的蓝衣蓝裤。

队长说,这是省里来的杨同志和王同志,要在石窝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后就派到赵国凡家居住了。赵国凡的爹妈都很热情,安排他们在东头两间房里,铺下了一张床。

在一边看着来客的赵国凡也很高兴,忙着帮来人抱行李。他没有想到,名导演和名编剧,与他们赵家、与石窝乡亲、与方城的鱼水情缘就从这一晚开始叙写传奇。

第二天,上队的钟声一晌,石窝村的乡亲们突然看到多了俩人。队长刚咳嗽了一声,说:“我介绍一下,这俩……”忽然“哗”地一片笑,原来中等个子的男人在地上打了一串侧翻,唱戏一般做了自我介绍:“我姓杨,他姓王,俺俩是个好同行。”

这一笑,把这两个新人与乡亲们的心连在一起了:他们每天每人吃着三两的粮食定量,野菜清汤地涮得青皮寡瘦。这俩人还有心思唱,还能侧翻。

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俩。杨同志名叫杨兰春,王同志叫做王基笑,是省豫剧三团著名的导演和作曲。他们被下放到这里,改造思想,按说应该苦闷才对。

可是这俩人好像有永远用不完的快乐。比如他俩在生产队里劳动歇晌时,跟着大伙有说有笑,杨兰春还会学着方城话编顺口溜,逗小孩儿,开玩笑。

相比之下,王基笑显得话语少一些,老在边上跟着微笑。然而,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他们并没有放弃创作,反而创作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影响了石窝村的乡亲们,也影响了整个中国。

杨叔和王叔的房间里总是充满着赵国凡和他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尤其是夜晚,灯光下,他俩总是专心致志地在本子上写着什么。

王基笑有一把弦子,身高一尺多,有时候他会拉起琴,和杨叔一起打着拍子唱着歌。虽然他们的声音不大,但是却给赵家兄弟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让他们比别人有了更多机会听到优美的戏曲。

“这是补品,你快吃点!”

在一次生产队的任务中,为了赶工,需要将做好的饭送到村北的后河地头吃。为了让两位省里来的同志能够休息,队长安排赵国凡、王基笑和杨兰春一同去挑饭。

赵国凡瘦弱且饥饿,没力气,于是王基笑便抢过来挑着饭走在前面,而杨兰春陪伴着赵国凡慢慢地跟着走。赵国凡感动地想着:“如果王叔和杨叔一直不走,那该多好啊!”

年,方城县豫剧团的武生铁长有只有19岁,和他同公社的王玉华则是21岁。由于活动量大,铁长有每个月能够享受到38斤的定量标准,而王玉华则每月能吃上29斤。

此外,他们每个人每个月还能得到半斤点心来开开胃。这两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心怀感激,怀揣着不服输的毅力,每天都刻苦训练,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此时,团里正在准备排演一部大戏《杜凤瑞》。领导强调,杜凤瑞是空军英雄,是方城的骄傲,一定要把这部戏排练好、表现出色,一炮打响。

虽然大家都非常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听说豫剧《朝阳沟》的导演和作曲在方城,大家都议论纷纷,希望能请他们来剧团做指导。

虽然规定下放人员应安分守己在当地,但剧团还是派人秘密探察杨兰春和王基笑在石窝的情况。探察者回来哭诉,说两位艺术家与队上的社员一起吃豆虫、大雁屎、麦壳篓打碎的馍,吃得肠胃疼痛。

听到这些,大家都为两位艺术家在方城受苦而难过,特别是铁长有、王玉华这些年轻演员,更是泪眼汪汪。有人提议每月给两位艺术家半斤点心。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演员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半斤点心,全部送给杨老师和王老师。直到两位艺术家离开方城两年,方城县豫剧团的演员们再也没有吃到过点心,而是自发捐献给两位艺术家。

这时,杨、王两位艺术家已经从赵国凡家搬到了一墙之隔的赵国党家。赵国党是队里的保管,为人耿直、公正。他的妻子孙振芳为人开朗、热情,做事利索,每天在食堂为队里做饭。

杨兰春对孙振芳的印象非常好,常向她请教农村知识,而孙振芳也总是热情地解答。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杨、王和孙一家的感情越来越深。

方城县豫剧团的领导真是下了功夫,软磨硬泡,终于将杨兰春和王基笑两位老师接回了县里。他们从此住进了剧团,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

杨兰春负责导演,王基笑负责作曲,剧团的演员们在他的指导下,每天进行着热气腾腾的训练。特别是铁长有和王玉华等小演员,得到了杨兰春的亲自指导,演艺水平突飞猛进。

他们非常喜欢这两位老师,特别是杨兰春,他爱说爱笑,经常在下班后去西关的小摊上与人聊天,听新鲜话记在本子上,对艺术的执着真是世间少有。

不过团里流传着杨兰春和王基笑下放后被批判剧本缺乏政治色彩的传言,他们的剧本被大量改动。不久,从省里拿回来的新剧本证实了这一点,增加了人物和台词,人物形象完全改变。

大家都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但只是小范围地议论。反倒是杨兰春和王基笑,面色如常,好像他们从未写过这部戏。新排的《杜凤瑞》果然一炮打响,从县里演到省里,又从省里演到湖北,湖南等地,演员们辗转几个省份七个多月后回到方城,已是白雪飘飘的冬季。

新的一年快要到了,春天也快要到了。

石窝乡亲们的生活在两位艺术家的辛勤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们离去时,乡亲们用欢歌笑语送别,并嘱咐他们常回来看看。

第二任房东孙振芳也一直送到看不见为止,不久后生下一个女儿起名赵建荣。改编后的《朝阳沟》虽然起初不被认可,但最终恢复了原貌,得到了群众和专家的赞誉。

赵建荣在20岁时想去戏校学习,乡亲们鼓励她并准备了礼物。杨兰春回到石窝,带来煤油炉和鞭炮,与乡亲们共度春节。

他的离去让人心生不舍,但他的赤子之心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朝阳沟主创到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