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市唯一需实现
建筑规模规划与现状“双减”的区
朝阳区从集聚资源求增长
到疏解功能谋发展
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减量提质
“十三五”期间
朝阳区在点、线、面三个维度
探索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模式
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和
示范性的典型实践案例
比赛结果
“点”
责任规划师参与小微空间更新
年11月,朝阳规划分局启动“微空间·向阳而生”小微空间改造项目,希望将小微空间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突破口,探索“社会力量出资、责任规划师出智、各级政府部门出力、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
最先亮相的小微空间是双井街道的“井点1号”。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街角公园,占地仅平方米,却趣味盎然。新潮的不锈钢装置,适合年轻人玩自拍,通过镜面反射“打卡”国贸天际线;小巧的秋千、蹦床和陀螺玩具,是孩子们放学后“撒欢儿”的优选……改造之后,人流量比改造前提升了50%以上。
目前,双井、常营、小关、太阳宫、南磨房等多地开展的小微空间改造,不仅给街道、社区带来崭新的空间形象和社会活力,同时也运用了无障碍、适老化、儿童友好、实用美学、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理念。
“小成本产生大收益、小空间形成大手笔、小事件引发大效应”,其可复制可推广性也撬动了老旧小区消极空间乃至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改造提升。
比赛结果
“线”
政企协作打造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年秋天,80万平方米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完工亮相。它全长5.57公里,起点为香河园路,经三里屯、左家庄、麦子店街道及朝阳公园,终点至东四环北路。
朝阳区在建设之初便认识到,河道环境与沿线社会单位密切相关。针对亮马河特殊的区位特点和沿线业态分布,朝阳区政府将以往“政府一家治河,单打独斗”的旧局面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新模式。
亮马河沿线分布有燕莎购物中心、蓝色港湾、朝阳公园等大型商业项目和城市公共空间。朝阳区创新“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六共模式,积极调动河道周边的企业、居民等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参与机制。区水务局与属地紧密配合,先后与沿线20余家企业对接,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共同研究、统一设计、不断完善。
治理通过实施水利生态、景观绿化和夜景照明建设等多项工程,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提升河道水质环境;依托历史典故、梳理文化脉络、设置景观节点,用线性河道串联点状公共空间,形成“建筑-绿地-水”无缝衔接的系统化景观廊道,计划将实现三环到四环段通航。
比赛结果
“面”
丽都商圈提升带动区域活力
京城第一涉外商圈——丽都商圈年升级亮相,并迎来了北京首个露天国际音乐电影周。丽都片区方圆0.8平方公里,有效路网却只有米。辖区的企业、公园之间以围墙分割,导致片区的交通内循环几乎完全缺失。朝阳区探索“党政群企共商共治、城市有机更新和优化营商环境”三位一体改造路径,推动了区域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显著提升。
其中丽都片区改造一期建设已纳入区域环境提升整治工程,通过改造形成了“小街区、密路网”的街区尺度,适宜步行的街道空间、行人可以进入停留的丰富绿化场所、临街舒展的商铺界面以及随处可见的公共环境艺术品,与丽都国际化商务生活区独特的城市气质与场所内涵有机融合、和谐统一。
二期、三期计划实施步道环境提升工程、微型路网巷道贯通建设、道路空间标识系统及停车诱导系统,以及对丽都花园、四得公园进行提升改造,形成交通系统完善、滨河步道连通、环境景观蓝绿交织、公共活动场所动静相宜,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化商务生活区。
“十四五”期间,朝阳区将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注重试点先行;以改善民生为主导,强化提质增效;调动多主体参与,实现共治共享;推进改革创新,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更新模式。
城市更新这短短几年
足以让我们生活幸福加速奔跑
只要推开家门
就能感受朝阳有所不同
未来五年,朝阳更加砥砺奋进!
文字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