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情况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新加坡开放*策,资金进出方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留学,并留下来创业。根据我采访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介绍,目前国外特别是华人在新加坡创业的,占到了很大的一部分。
三大运营商在*策层面面临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在4G建和补贴上的大笔开支,正在加剧传统运营商的下滑趋势。
观察到,伴随着创业板指数近期的阶段性调整,越来越多资金流入两市惟一一只跟踪创业板的ETF——易方达创业板ETF(159915),使其规模大幅增长。来自WIND的数据显示,6月30日易方达创业板ETF份额规模为11.73亿份, 7月22日的份额规模已接近16亿份,7月以来份额规模膨胀36.13%,同时资产规模自2011年成立以来首次突破20亿元,到7月23日则已突破22亿元。
3.近期日元表现较为糟糕,根据高盛集团的观点,其认为日元是目前外汇市场上最为昂贵的货币的之一,而美元/日元较为公平的价值是114.00。同时,日经报道称,执*联盟拟考虑投入1万亿日元支持私人/公共合资买入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以避免随着房价的下跌地方银行陷入困境,希望资金出自日本邮*,由于规模不大,可能效果预计有限。
5月10日,暴雨后的广州,天气仍阴晴不定。这一天,在广州市白天鹅宾馆三楼会议室,挂牌两年的广东钢铁集团正式公布《广钢环保迁建方案》,宣布湛江500万吨钢铁基地项目启动。 主席台上,宝钢集团副总经理、广东钢铁集团总经理赵昆神采奕奕,语带激情。显然,这将是宝钢集团对外扩张中意味深长的印记之一。 多年来,宝钢集团心仪广东的深水良港湛江建设钢铁基地,以期实现产能和市场版图的双重扩张。但在国家钢铁业调整产能过剩的关键时期,宝钢集团与广东省*府最终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达成妥协,以重组兼并广州钢铁集团(下称广钢)与广东韶钢集团(下称韶钢),淘汰广东钢铁业旧产能为先决,实现宝钢入粤布局。 接近重组的人士对本刊表示,按照设想,三钢重组布局中,将“搬迁”广钢、“改造”韶钢,同时“新建”湛江项目。无论以*策环境论,还是企业层面的整合,均殊为不易。也因此,作为三钢重组平台的广东钢铁集团于2008年6月正式挂牌,“空转”两年,直至这次公布,才得以对外宣布:重组终于跨出实质性的步伐。 在《广钢环保迁建方案》发布会当天,坐在赵昆右边的是姿态轻松的韶钢董事长余子权。而主席台另一端的广钢董事长张若生,则或若有所思,或神色凝重。没有人能断言重组的未来。 多位接近重组的人士向本刊表示,当下,上探国家发改委口风,是各方心照不宣之举。这意味着,尽管宝钢入粤在*策缝隙中隐现曙光,但承载多重任务的重组将不会轻松。湛江诱惑 一切目标都指向湛江。这里地处粤、桂、琼接合部和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带,是广东省连接东盟、大西南、北部湾、海南经济特区等区域经济圈的桥梁与纽带,区位优势明显,且湛江东海岛上原居民较少,开发强度低;湛江港也是粤西、环北部湾地区惟一的国家级主枢纽港,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拥有钢厂所艳羡的一切外部条件。 无论是广东省*府,还是央企宝钢集团,都早有在此布局,建设千万吨级的钢铁基地的构想。这种构想,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广东钢铁消费大省地位的形成,在2001年之后越发迫切。 据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中丙介绍,自2006年以来,广东省钢材年消费量已超过4000万吨,2009年更是超过了5000万吨。但省内钢铁产能最高时期仅约260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3.7%左右,与消费能力极不匹配。 广东钢铁集团副总经理余志良告诉本刊,广东在湛江建设钢铁基地的规划,最早由韶钢提出。韶钢位于广东粤北山区,旁边的大宝山矿最多时只能供给三分之一的铁矿石,铁矿石运入和钢材运出成本都较高,人才、市场信息也受到地域制约。因此,韶钢提出“出山入海”,到湛江建钢厂。 这一思路得到广东省委、省*府基本赞同,但提出了几个不同的方案:其一是按韶钢的想法,自己上马建厂;二是由韶钢与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等外资钢铁企业合资建厂;三是韶钢联合广钢一起投资。但是,前两个方案没能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支持,而广钢韶钢共同开发的方案,则被广钢拒绝。 这多少与广东省自身的钢铁业能力不强、产业链不完善有关。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广东最大的两个钢铁企业,广钢和韶钢在大锅炉建设、板材生产等方面都经验不足,前者以建筑钢为主,后者生产建筑钢和中厚板,产品相对单一,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由此,在广东省内部自主建设湛江钢铁基地的设想被搁置。 这给了宝钢集团机会。2003年,在国家明确提出钢铁业要由“中央*”整合中小企业的指导思想后,引进在宝钢集团,联手建设湛江钢铁基地的方案,逐渐在广东成型。 对宝钢而言,湛江项目意味着产能扩张的良机,和对钢铁消费大省广东的直接切入。2007年,宝钢集团在重组了*八一钢铁后,趁着钢铁行业的低迷,将湛江钢铁基地计划付诸行动。 此时,正是国家开始整顿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之时,上马新项目的审批日趋严格。国家发改委希望,宝钢入粤,不仅仅是为自身战略发展考虑,也能通过“产能置换”,用新技术和新装备来淘汰广东钢铁落后的产能。 2008年“两会”前后,国家发改委对宝钢湛江项目作出了前期批复,在湛江项目上马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宝钢要重组广钢和韶钢。具体方式则是,由宝钢兼并重组韶钢和广钢,这两个企业全部进入宝钢集团,由宝钢控股成立一家新公司,总部注册在广州。广东省要结合湛江钢铁的项目建设淘汰省内落后炼钢能力1000万吨。一场承载着“*治任务”的重组,就此展开。三方分歧 2008年6月28日,在获得有条件的“准生证”后不久,宝钢与广东省*府迅速挂牌成立了广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按当时的数据,公司注册资本约358.60亿元,其中宝钢拟以现金出资286.88亿元,持股80%;广东省国资委、广州市国资委则以韶钢、广钢的国有净资产出资71.72亿元,合计持有20%。 由此,名义上,宝钢已将韶钢、广钢置于宝钢控股之下。按照规划,宝钢将通过广东钢铁集团,推进“新建”湛江项目,“改造”韶钢,以及将广钢剩余产能“搬迁”至湛江。 在管理架构上,广东钢铁集团董事长何文波,总经理赵昆及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陈德林均来自宝钢,广钢则有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志勇为代表,来自广东省国资委的余志良出任负责规划的副总经理。 但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这仍是急就章式的框架搭建,对重组内容具体细化和落实的风险估计,并不充分。 前述分析师指出,宝钢除了对八一钢铁的整合,几乎没有成功的重组经验。而其重组广东两大钢铁集团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将更为复杂。 宝钢将要重组的广钢与韶钢,分属广州市国资委和广东省国资委。广东钢铁集团一位高管向本刊指出,广东、广州方面“既想给、又想捞”,而且,广东省与广州市的利益也不一致,“三角关系”难以处理。 宝钢也有自己的算盘,如未来在广东的布局上,“韶钢、广钢很可能是控股子公司,由宝钢与地方国资委合资,而新建的湛江项目则是宝钢全资”。 接近广东省国资委的人士指出,在广东钢铁集团中,省国资委和市国资委各持10%的股份,持股比例小,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但广东省委领导对引进宝钢集团重组广东钢铁业,“产能置换”寄望甚高,也极力推动此事。在经济利益上,因为广东钢铁集团将利润更高的销售放在广东,对广东省的税收和GDP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但对于广州市而言,广钢集团是为数不多的市属大型企业。50年间共经历了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和集团化三个阶段的发展,资产规模超230亿元,旗下的上市公司广钢股份[6.080.50%](),持有其主要的钢铁资产。这家企业也是广州及广东省多位高级官员的“出身地”。将之“出让”给宝钢集团,短期内,广州市的“GDP肯定会受到影响”。而在新建湛江项目上难以分一杯羹,在经济上和“感情上”对广州市而言,都难以坦然接受。不愿具名的广东省国资委官员告诉本刊,三方商讨重组方案时,确实发生过几次比较大的分歧,包括权益确立。 上述出资和持股比例,是在时间仓促之下,按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意见拟定,韶钢和广钢出资的71.72亿元,仅为账面净资产,未经第三方中介评估和审计。由于三方对于各自资产价值认定存在分歧,正式的重组备忘迟迟未签订。成立广东钢铁集团前后,因市场回暖,两家钢铁集团扭亏为盈,更希望调高评估价值,这将加大宝钢重组成本。 事实上,广东钢铁集团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名义上置入广东钢铁集团的广钢与韶钢,实际上依然对口广州市国资委和广东省国资委,“各管各的”。宝钢集团虽成为了两家上市公司—广钢股份()和韶钢松山[4.152.72%]()的控股股东,也没有将其并表,没有向其调派人员,干涉经营。广东省国资委一位官员向本刊解释说,这是由于现在广东钢铁集团还并没有实际运营,在会计上,宝钢集团将这个公司列为在建工程项目,可以达到避税的效果。 这从另一面的解读,则是广东钢铁集团实质性重组没有开始,至少一直延续到2009年12月31日。 这一天,由广东省*府召开的一次常务会议上,广东钢铁集团的“空转”才得以初步解决。上述广东钢铁集团高管透露说,在这次会议上,广东省国资委和广州市国资委正式决定将广钢和韶钢交给广东钢铁集团,同意三者真正成为一个公司来整体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