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兮何在?龙兮归来!
一、在历史文化中找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就从“足下”的朝阳开始我们的找龙之旅。朝阳历史上就有“龙城”之名,现今还有一个行*区划——龙城区,这龙城可谓地地道道、名正言顺、大名鼎鼎,即如此,到“龙城”去找龙,无疑是首选之径。龙城何以名?龙城有龙吗?求龙佑,获龙福,沾龙光,与龙套“近乎”,这是国人的一种自然人文历史生态。以起名字为例,个体的人以龙为名的不用说,恐怕无以计数,当然这是好事,说明了国人天生的向龙意识,自觉的和龙意识和主动的追龙意识。放下此点不说,单说华夏大地的城市命名,有专家统计,全国有七座城市称龙城,朝阳赫然其中,而且有根有据,有史有证。三燕和龙宫南城门遗址
三燕和龙宫南城门效果图
《前燕录》中记曰:“咸康七年春正月,(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德之地也,使唐国内史阳裕等筑龙城,构门阙、宫殿、庙园、籍田,遂改柳城为龙城县。”此外的郦道元《水经注》与《资治通鉴》等史书也均有相关记载。慕容皝建龙城,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更关心的是龙城中是否有龙,有真龙。这是我们更为关切的问题。说来也算心想事成,我们很快就在史料中找到了“真龙”,这令我们大喜过望,龙兮归来!史料载,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迁都之日,只见龙山(今朝阳凤凰山)出现青、白二龙,交首嬉戏,慕容皝大喜曰:“此乃龙城也”。看到此段文字,对于一个找龙心切的我而言,可谓眼前一亮,因为这虽为史记,但毕竟记得是有人见到了龙,这无疑是“自有真龙在”的实录,令人鼓舞。可稍加考证,真情洞然,录事虽有,但龙事纯属莫须有。真情是阳裕等大臣为讨慕容皝欢心,事先在凤凰山上,找了多位能工巧匠,造了两条大龙,一条涂有白色,一条涂有黑色,并训练专人舞龙,准备停当之后,选择了适当时机,报告慕容皝,皝欣然,远观而不近察,此时当然是臣众簇拥,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慕氏随下令用太牢祭龙,臣民当然共享。此后的话不用多说,凤凰山上修建了豪华的龙翔佛寺,大凌河也名之龙川,龙宫当然更少不了。自此,朝阳有了龙山、龙水、龙城、龙宫、龙庙,最重要的是有了龙人的嫡系。这场“龙”剧,如其说是阳裕等大臣讨好慕氏的闹剧,倒不如说是慕氏导演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把戏。据说慕容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早就想当皇帝,可谓蓄谋已久,但他会造舆论,借事弄势,被臣下推上了皇帝的宝座。由此亦可见慕氏才略之一斑。话说回来,慕容皝当了皇帝,意得志满,可我的找龙梦随之落空,白白高兴了一阵子。但朝阳的先人毕竟用人人神神的龙,山山水水的龙,宫廷庙宇的龙,打造了一座具有龙威龙气龙势的龙城,说实话,我爱这座龙的故乡。凭着这种纯朴自然的龙感情,在二十几年前,我在龙城已买了一个园子,建了一个木化石研究院,于是我就吃在龙城,住在龙城,读书写作在龙城,研究化石在龙城,颐养天年在龙城……,我当然也就成了地道的“直属”龙城人。对此,我似乎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自己也接了龙气,沾了龙光,得了龙神。与龙在一起,别有一番自满与自豪!我古诗虽然没记住几句,但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总能顺口吟出,以达心意。告别了三燕龙城时代,我们又在历史的记录中发现了朝阳在汉时就有了“*龙亭”的“龙”名字,这也为三燕时的朝阳龙城又找到了一条正统的出处,当然也是我们找龙的新路标。山海经由此上溯至春秋战国时代,我们在历史的经典《山海经》的“海外西经”中,又找到了寻龙的新线索:“龙鱼陵居在其(诸夭之野)北,状如狸(鲤)—曰嘏(鲵),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随着史学工作者对于相关史料的研究解读,我们对于此段文字应有如下几点总体把握。首先对于“海外西经”,“海”者,指渤海等近海,“外”,指近海的一些地区,“西”则指渤海以西。由上述的洞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的解释是,朝阳地区即古代所记述认定的“海外西”的地理定位。另外,“经”中所言“龙鱼陵居”,句中的龙鱼,不应单纯理解为是一种“鱼”,一种一般的普通的古人常见的鱼,而是一种鱼“龙”,即朝阳一带恐龙类的化石。由于这类化石并不鲜见,特别在朝阳等盛产龙类化石的地方,古人能见到这类化石,并予观察认知,进而传说传记,这是完全可能的,亦不乏有关的传说和记载。第三,文中也清楚地说明这龙化石虽为龙鱼,但实乃鱼龙,是“龙”而不是鱼。文中描述说“状如狸(鲤)———曰嘏(鲵)”,由此也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龙鱼”是龙而不是鱼,象鱼而不是鱼。下一句的记述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神圣乘此以行九野”,有些解注者认为这纯属迷信之说,想象之语,其实大谬不然。我们都知道,朝阳地区发现的鱼化石主要为狼鳍鱼,一般大小仅10—20厘米左右,显然不能供神人乘坐,而大一些的鲟鱼,也仅1米左右,也不宜供神人乘坐。反之,更大一点的恐龙类供神圣乘坐是不成问题的。另外的一个细节也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即“行九野”,是行而不是游,是九野而不是江河。常言曰:龙行大地,鱼游江海,鱼无足而龙有腿,这更进一步具体而直接地说明了龙鱼乃鱼龙,乃“龙”,乃朝阳大地上的恐龙类化石。还有一点需要我们顺便说明的是,《山海经》中还多次提到两种龙,一种是被神化了的神兽龙,这些神兽龙主要是供神人乘坐,如水神河伯乘两条龙;刑天乘两龙,禹的儿子启也乘两条龙;另一种情况是龙与其它动物“嫁接重组”再造出一个新动物,如马身而龙首的神仙,龙头人身的山神,还有山神的孩子鼓是人面而龙身等等。这些虽然对我们找龙的帮助不大,但对我们对于龙的认知,至少提供了新的视野、途径和空间。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地方还值得我们去探寻、挖掘和感悟。离开了《山海经》,我们又陷入了新的迷茫,漫漫史记,已经很难再找到关于龙的记载。可好在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汉字,引领我们柳暗花明,为我们的找龙之旅又提供了新的线索。我们知道,汉字是“象形”的,特别是对于动物,依样画葫芦,就创造出了马牛羊,鸡犬豕,依形画象,依象出字,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字中求象,象中求形,作为“龍”(繁体)字,它的象与形又是什么呢?于是我们首先拜访了汉字的老祖先——甲骨文。出乎意料,令我们大开眼界。甲骨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龙世界。殷商时代甲骨文的原“龙”字有七十种之多,至后来基本定型的亦有八九种。这些龙字,每一个都匠心独具,别有韵味,引人入胜,把一个古人眼中的、心中的龙表现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让我们折服、令我们赞叹。同时更让我们坚信,古人“象”的功夫,当然还有造物主“形”的丰富。否则,我们是很难相信古人会有如此神奇的想象力的。尽管“龙”字的“形”无定形,但它们的核心点都是一致的,即龙头是重点,都有个大嘴巴,嘴巴中还有成排的牙齿,有一对角,一双突凸的大眼。这一方面反映了“龙”字的源之多元,同时也反映了“龙”字的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正因为龙字的经历异乎寻常,所以龙字从一诞生就别有一番魅力。先不说它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单就其艺术价值、审美情趣而言,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的一位名为占龙的同学就写了一辈子的“龙”字,作了一辈子的“龙画”,乐此不疲,年即老而兴趣不减。一个“龙”字,让他写得出神入化、龙舞龙飞。他也成了颇有名气的“龙”书大家,出书立说,龙迹卓著。此为插曲,就此打住。总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文化是汉字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之一。在过去的关于龙是否存在的争论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先民们“经历”化石的可能性。而事实上,根据相关的记载,特别是依据现代古生物学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进展,我们完全可以做出合理的推断,先民们在“龙”字演进的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对于恐龙类化石是多有接触的。这一方面因为化石受自然力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一些被暴露在地表,而人类对它们的兴趣和认知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龙骨的药用价值,因而寻找龙骨入药,这简直就成了国人的一大发明。但这一发明也客观上引发了古人对化石的注意和发现。很多恐龙时代的化石,还有第三纪、第四纪等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就是被这样发现的。找到了龙骨,当然也就等于找到了一半的龙。可见中药的“龙骨”,对化石的龙,对于我们所要找的龙,还有中国龙,是一条无形牵线。“龙”成为图腾的龙,恐龙成为中国龙,“龙骨”的贡献功不可没。在相关的历史资料中,有关找龙骨的远多于找龙的。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当然我们也不会忘了龙骨的另一个贡献,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人对于龙骨的认知又是无知的,或是片面的。因为囿于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古人只是见到了这些神奇动物的骨骼(化石),可他们根本见不到这些动物的“现实版”,(因为已绝灭),这就为“龙”字的多样性留下了空间;同时,因为古人只是领略了这些动物的“骨”,而无缘谋面这些动物的“形态”和面目,于是这也为“龙”形象之源的多元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虽然“骨证如山”,但真的龙谁也没见过,于是有没有真龙也就成了千古谜案。《山海经》的记述,令人鼓舞,我们收好了“经书”,继续赶往一个叫红山文化的下一站,这可是我的老家叶柏寿,是我年轻时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不但熟悉且满怀了热爱和亲切。这里有我的龙恋、龙梦、龙骄傲、龙自豪,还有龙情和龙气。玉猪龙红山文化中赫然映入眼帘的即是玉猪龙,这对找龙人来讲无疑是欣喜若狂的。红山玉龙告诉我们,红山先民也在找龙,而且似乎已经找到了他们要找的真龙,并且目睹了这个真龙,乃至很熟悉这个真龙。当时虽然没有文字,不能有效地记载传递,但他们把自己找龙,乃至对龙的发现作了更具体、更直接的记录和表达,龙已经成了一种特定的符号和具体的抽象,并把这种抽象刻在了石头里,把他们所找到的龙,他们心中的龙“固化”下来,神化起来,并通过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中的坛庙冢,把玉猪龙升华为*帝的龙,民族的龙,中华的龙,中国的龙,进而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这才是玉猪龙最大的贡献。最令我们推崇备至的是,红山文化中的玉龙,表现了独特的品质。一方面,它保留了动物的原初和可爱,作为猪也好,熊也好的“龙”形象,生动传神,没有更多的虚构和想象成份,没有后来的整容和包装,这无疑更接近“真龙”,这对找龙人而言,显然更具有一种亲切感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红山人把龙融入玉石中,这无形中彰显了龙的坚韧,赋予了龙神圣、永恒、通神等特异内涵,大大提升了龙的“内在”品质。同时,玉猪龙体现了石文化、玉文化、巫文化、龙文化的高度融合,进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瑰丽生动的一笔。玉猪龙,这也许是年前的红山先人所见到的真龙的“模式标本”,它也许更接近原本的龙,原生的龙,因而也更接近真的龙,作为生命实体动物的龙。玉猪龙还告诉我们,龙已经成了红山先人至高无上的崇拜和信仰,是红山先人敬龙尊龙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折射出红山先人找龙的虔诚和执著,成功和喜悦。面对这条不同凡响的家乡的“龙”,我对家乡的情感获得了升华和深化。有龙在,家乡不再贫穷,不再落后,不再是荒山秃岭,它会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展现新时代的龙气,龙精神。龙家,是我永远的乡恋,乡情和乡愁!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县沙拉乡找到红山文化中的龙,我们当然不可错失领略“先红山文化”的遗址,该址位于阜新市阜新县沙拉乡。这里的惊世发现是古人用红褐色大小均匀的石块,堆塑出一条大型的龙,全长19.7米,龙身宽1.8—2米。令考古学家惊叹不已的是,这已是“中华上万年文明起步”(苏秉琦语)。这条巨石龙的发现,给我们留下了更为沧桑、亘古、荒朴、厚重的中国龙。至此,我们一路走来,总算在朝阳,在辽西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找到了龙的真迹,更加接近了“龙”源,“龙”根和“龙”祖。虽不能说是大获全胜,但毕竟也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值得祝贺。显然,我们已在历史文化上实现了卓有成效的寻龙,但这充其量也只是“纸上谈兵”,而距我们找到真龙的目标还十分的遥远,或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欲要找到真龙,还要继续沿着远古历史的时空隧道走下去,找啊,找……诚然,华夏大地如此广袤,神州文明如此博大,时空演变如此悠远,龙的源头也许不止于此,亦体现出一、二、三的多源,但即如此,朝阳大地作为龙源之一,朝阳龙作为中华传龙的嫡系直属,则是毫无争议的。如此,只要我们寻着历史的足迹,穿越时光的隧道,虔诚地到“龙源”去探寻,进而找到我们所崇奉的真龙,说不定能够大功告成,成为龙之传人中“人之传龙”中的佼佼者。好了,让我们背起行囊,穿越时空,马上出发!前面的“龙景”也许更光明!二、到恐龙中找龙提到龙,中国人,乃至东方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因为龙的名气实在大得不得了。别的不说,就说中国人的十二属相中,龙就赫然在目。这个十二属相,这十二种动物,是每个中国人从生下来开始,马上就被“对号”入座,且陪伴终生,而且无一例外。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大的不用说,如果说小的,俗的,近的,身边的这个“属”,绝对手屈一指。正因如此,龙,这个半神半兽的动物,无人不晓,是最普及、最亲近、最大众化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关于龙的故事,中国人和龙的故事,可谓层出不穷。而最伟大的故事,就是龙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动物,成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于是龙就不断地被美化、神化。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这条龙也有点被弱化、虚化。到今天,一些不负责任的不屑子孙,则干脆得出结论,说龙就是一种虚构、想象的动物,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对此,我不敢苟同,很多炎*子孙也不同意,不论从现实的层面,还是情感的层面,我们相信,龙是曾经存在的,真实的存在,是实存实在,实实在在的动物。尽管我们现在也许还没见到它,但不等于说它从来没存在过,也不等于说以后也不会找到它。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不但要传好龙的精神,我们还要作好“人的传龙”要把龙找回来,要找回我们图腾的真身,不能让它变成失落的文明。还是在60年前,在我读小学时,在家乡老哈河边,见到了外地人挖出的龙骨(恐龙),那些大骨大牙大爪,觉得十分惊疑,当时最大的收获就是隐约地认为真龙是存在的,于是在我的意识中,第一次“扎”下了龙根,并引发我要找到真龙的愿望初始。是家乡的龙骨把我带到了寻真龙的坚定信念中。在寻找龙的路上,我逐渐认识到,寻龙的人,古今中外,大有人在。关于找龙的故事,也是耐人寻味,情趣盎然,更有某种神秘感。当然我们只能讲一点科学的故事,实事求是地去找龙,沿着人的传龙的正确路线,而不能偏离求真务实的龙精神。在我们到恐龙中去找龙出发之前,我们要廓清几个常见的“龙”词,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否则容易使我们云里雾里,弄不清方位,偏离正确的途径,错失找到真龙的机会。龙:是一个“大”词,是一个有关“龙”的最大的名词。在中国人的理解和解释中,既是动物的龙,又是图腾的龙。龙作为一个专用的动物名称的字或词,可谓十分古老。至少几千年以上。古人认为龙就是一种动物,就是十二属中的一种动物。有关辞书上的解释也都肯定了龙的存在。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我国古代传说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龙部》的解释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我们相信,龙作为一种动物,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中华民族的“求真务实”的龙精神,就是从真龙开始的。西方也讲龙,如在圣经中提到的。但西方的龙都是邪恶的代表,与东方的龙显然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龙: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龙,它是龙的狭义,它姓“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作为广义的中国龙,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指,形象的特写。龙,更具包容性,而中国龙,更适用于某些特指的层面。龙与中国龙有时可互通互代,有时则各有自己的“专属”。恐龙:今天的古生物科学已经证明,恐龙是中生代的一个庞大动物家族,在地球上成功地生活了1.6亿年之久,直至万年前悄然从地球上消失了,成为留给人类一个难解的谜。作为一种动物,恐龙虽然古老,但它们有了姓名,有了“户籍”,才仅仅是不到年的事。此前,国人只知有龙,不知恐龙为何物。现在随着我们对恐龙认识的全面和深入,恐龙,还有它们的左邻右舍——翼龙、鱼龙、蛇颈龙,这些曾经的古代庞大生物类群,它们的丰富多彩简直令我们目不暇接,所以,“到恐龙中找龙”就成了我们的新途径。而且坚信龙就在恐龙中,龙就是它们中一个最为优秀的成员。在恐龙中找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追求。翼龙:作为恐龙的老乡,在恐龙称霸着陆地之时,凭着它的“长翼”则占据着天空,从这一点说,它更接近我们所要找的能够钻天入地的龙。遗憾的是它“钻天”是靠一个大大的翅膀(冀膜),实际上是“飞”上天的,而我们所要找的龙,是“钻”上天的,而且在空中能够“游哉优哉悠哉”,可翼龙先生只能低空盘旋,且更多地需要借助气流,所以它在第一个回合的审查后,就被我们淘汰掉。但它毕竟也是“飞”上天的龙,应该留下它的一笔。还有,朝阳是翼龙最重要的化石产地,目前已经发现了10多个属的翼龙化石,展现了翼龙异常的多样性,故我们也单列一条,以作粗略了解。潜龙潜龙:朝阳人,辽西人,或者中国人,抑或是全世界的化石爱好者,如果不认识中国朝阳潜龙,那确实应该马上补上一课。朝阳潜龙,是热河生物群的“独家品牌”,凌源就是它“首发式”的发祥地。近些年,在辽西的一些地方,发现的潜龙化石难以计数。有时在一米见方的石板上,就有“九龙璧”的奇观。潜龙很像传说中的威尼斯怪兽,细长的脖子,长长的尾巴,小小的脑袋,尖尖的嘴巴,针锋的牙齿,像蝎子一样长圆的肚子,短小的四肢上有象手又象桨一样的爪子,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试想,这样的“龙”,在白垩纪清澈的湖水中生活,其游哉悠哉,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潜龙虽然很美,但它与我们要找的龙还有点相差甚远。而事实也确是如此,它也算沾了龙光。“阴差阳错”,最先发现的一条凌源潜龙阳(正)模,被中科院的专家命名为“凌源潜龙”,而阴模被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命名为“凌源中国水生蜥”,是“凌源潜龙”的“同物异名”,于是,“凌源潜龙”落上了“户口”,成为正统的户主。但说心里话,我更认为它是水生蜥蜴,因为它更像蜥而不像龙。但它毕竟沾了龙光,大名鼎鼎。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是,在关于“龙”的收藏市场中,不论是数量,还是覆盖面,还是知名度,在全世界,非朝阳潜龙莫属!好了,关于几种“龙”的理解,我们已经心中有数,那么到恐龙中找龙,就让我们马上出发。到恐龙中找龙,首先要找到恐龙。茫茫朝阳大地,我们到哪里去找恐龙呢?我们决定从寻找恐龙脚印开始,因为我们知道,恐龙在朝阳的大地上曾经留下了“足迹”,找到了它们的脚印,我们当然可以来个“按图索骥”、“循迹追踪”,说不定就能找到恐龙藏身的地方。果然我们在知情人的指引下,在北票市南八家子乡的四家板村村西找到了恐龙脚印。这一首场发现,当然令我们喜出望外。在一片长百米、宽十几米的岩石坡上,清晰地“刻印”着成串的脚印,当地人称为金鸡脚印,金龙脚印。当地人告诉我们,听他们的长辈说,曾经在夜深人静时,听到一只老抱子领着一群小鸡仔叽叽喳喳地觅食。当然象这样在石头上留下的脚印,是完全可以演译出很多美丽的传说的。我们就在石板坡上安营扎寨,开始我们的细观近察,过一把“见”到恐龙隐。在三十多年前,还没有今天的手机照相一类,我们所作的,只能是“手那步量”式的丈量,清点脚印的数量,观察脚印的大小及差异。这是一类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脚印化石,总共近百,其中有80%是很清晰的,大点的10多厘米,小点的七、八厘米,在石坡的边缘,我们还发现了一只更大的脚印,足有20多厘米,这可能就是村民所说的老抱子的脚印吧!可以推断,更多的老抱子的脚印也许还被埋藏在厚厚的土层下面,不过这也给我们留下一点诗意和遐想。“金鸡独立”、“一鸣惊人”、“雄鸡唱晓”……还有,是不是同一种恐龙,也需要恐龙脚印专家的进一步认定。脚印是成串,都是一个方向,象是有秩序的行进。透过这些穿越时空的脚印,我们似乎看到了远古时代一幅安祥的恐龙图,在旷远的大地上,一群恐龙正在游哉悠哉的行进中……时空阻隔,一亿多年的漫漫光阴,我们怎么能凭几行恐龙脚印就能说找到了我们要找的龙呢?但恐龙脚印,给了我们继续找龙的信心和力量,真龙是有的,找龙不停步!朝阳经典的恐龙脚印,至今发现两处,除北票外,在朝阳县羊山大四家子村西部的山谷中也有一片恐龙脚印化石,在不到平方米的砂岩体上,杂乱地嵌印着几千个脚印,分析当时至少有数百只恐龙,经专家考证,均为一种小型恐龙的脚印。至于更多的故事,如它们是在觅食还是路过?是白天活动还是夜间出没?是遇到了敌害,还是自由漫步?谁能说得准?但有一点是确定不移的,那就是在万年前,有一群生命曾在这里“驻足”、“留迹”,在泥浆中留下深深的脚印,而这泥浆,经过地质老人的铸造,又变成了坚固的岩石,在不尽的时空中,迟到的人类,又偶然地与它们邂逅,并惊疑地“驻足”欣赏、察看,进而思索:曾经的、古老的、现时的、眼前的,还有未来的,我们的“化石”与恐龙的化石,都成了博物馆里的座上宾——“沧桑”老人,将收藏所有的生命和生命的足迹。此处恐龙脚印从年始,先后经过日、德及我国古生物工作者的考察研究,最后定名为斯氏跷脚龙足迹。在这里需要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那位日本恐龙专家凿去了他认为最好的两个恐龙脚印。恐龙的脚印没了,但那几个“盗印”还依晰可见。找回我们的“龙”,追逐我们的梦,让我们的龙的脚印,还有中华民族的龙精神永远,永远传下去——东方巨龙,要守住每一个“脚印”。在此后的时光中,为了寻找化石,我走过了朝阳的很多地方,寻觅恐龙脚印也一直是我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强烈兴趣。在北票的上园、下府、金岭寺等地都有零星的恐龙脚印,有的就在老百姓的院墙上、铺路的石条上、门前的石蹲上,尽管不成串,但依然不失丰富。我的中科院的一位恐龙专家朋友说,在这里随便拿回一块石头,都可能有恐龙脚印。可见,远古的朝阳,龙行大地,龙啸长空!朝阳就是恐龙的乐园,恐龙的故乡。找到恐龙足迹的喜悦还没有散去,在上世纪末,朝阳拉开了恐龙大发现的序幕。一个白垩纪时的恐龙世界陆续展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的找龙之旅提供了天赐的希望和机缘。在四十年前的年,在朝阳县胜利公社的*花沟,村民打井时发现了一块怪模怪样的紫红色石头。村民们虽然不知道它的大名就是化石,不知是什么化石,但它是块象什么动物头骨的石头,这确是一致的认识。有人说是狗头舍利,有人说是龙骨太岁,有的干脆说此地不能再动土打井,应把怪石放回土中,填好原井,再另行选址。这时一个叫闫志有的农民,把这块怪石大胆而仔细地包了起来,经过请教咨询,认定是古生物化石,并且把它邮寄给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自此,鹦鹉嘴龙,作为朝阳恐龙化石的开山之作被推上了朝阳龙化石发现研究的历史舞台,开始了它故事的传奇。鹦鹉嘴龙鹦鹉嘴龙,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土著性动物群,属于一种小型角龙类,长着一个大脑袋,有一个象鹦鹉一样的角质喙,没有牙齿,但喙很尖利,能切断坚硬的树叶和叶梗,属植食性动物。它们有着鸡一样的脚趾,前肢短小,用后肢行走。鹦鹉嘴龙与我们传统认识的恐龙相比,虽然有点矮小、弱势,但它们却是恐龙家族的“祖”字辈,被称为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鹦鹉嘴龙具有很多成功的生存策略和技能。它们成群结队,以多取胜,是绝对的成功“群”体。鹦鹉嘴龙还具有独特的“亲子行为”,自觉保护幼仔的“责任意识”,为了种族延续的“牺牲精神”。说到此,我还是加一个小小的插曲。朝阳市地质公园的两只正在交媾的鹦鹉嘴龙化石,被称为镇馆之宝,有名人给它命名为“爱的永恒”,但我还是觉得有点“轻飘飘”,在我的心目中,它应该是“繁衍的哲学”,这也许更能体现它们种族繁衍的某种“沉甸甸”。也许正是因为鹦鹉嘴龙独特的“种族繁衍精神”,使它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成为恐龙家庭中的大户人家,它们的子孙也不乏象角龙一类的庞然大物。如今,它们不但是几乎所有古生物博物馆等公众场馆的座上宾,而且已成为恐龙收藏品市场中的中坚,它们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寻常百姓家。鹦鹉嘴龙,是朝阳恐龙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白垩纪整个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说完了鹦鹉嘴龙,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再说几句发现它的首要贡献者——闫志有。这位普通的农民,是一位热衷恐龙的爱好者,朝阳的龙化石、鸟化石,他都是第一个发现者,并且在第一时间捐赠给了国家科研部门。特别是后半生,他的生活虽然贫困,但寻找化石的热情不减,被称为是龙王、鸟王。在朝阳化石科学、化石文化的史记中,应该给他留下闪光的一页,浓重的一笔。对普通人的“不普通”,能够不忘记传说和传记,应该是文明进步闪光的基因和应有的尺度。从鹦鹉嘴龙的被发现,朝阳很快成了古生物学工作者、化石爱好者、各类淘宝者,慕名来访者,纷至踏来,在世纪之交,几乎一夜之间,朝阳成了古生物化石王国、世界化石宝库,全世界的古生物学研究的目光都聚焦在朝阳这个神秘的地方,就连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也开始在地图上寻找中国朝阳这个小地方。当然这对我们寻龙者而言,简直就是天赐良机,因为随着朝阳化石发现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朝阳的恐龙化石,也从白垩纪的地下“钻”了出来,夺了全世界恐龙爱好者的眼球。这也为我们继续找龙提供了广阔天地!为了在第一时间找到我们要找的龙,那些年我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