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呈祥
——读谭凤祥《朝阳风物》有感
秦朝晖
燕子在慕容街的上空翻飞游弋,一只、两只、三只……我在这街中的一间斗室中看燕子的翅膀剪开时光的纱幕,一秒、两秒、三秒……这样的时刻,耳边萦绕的是燕子的呢喃,一声、两声、三声……这是朝阳南北塔间穿越千年的风景。在一个盛夏的午后,被我注视、聆听。
在这注视与聆听之余,展读凌源师范老同学谭凤祥的打印本《朝阳风物》,更是别有一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慨叹。
在谭凤祥的诗意文字“家园念想”中,我和作者一道,“从作者的出生地北票长皋出发,直到城居生活和多年行走”,在作者如数家珍的关于“童年、父母、物象、故土、物产、民俗”的娓娓道来中,让我感受到的是作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情思心语,让我读之怦然心动的是作者在他的《又回故乡》中的真诚诉说:
我的母亲!曾经也是青春勃发的母亲啊,如今老了,老成村头护堤的树桩,老成崖畔野鸽成群的古榆,老成山中一磬风化岩,老成田野里舞动的一团秋蓬。手,搂捡过土地粮食里的金*籽粒,织出小院午后的鸡欢狗咬,又缝纳起我蹒跚学步的鞋帮鞋底儿。眼,曾经遥望成一汪汪泪泉呵,发又霜染成碱洗般白涩。母亲老了,依然不用拐杖。我不能不审视生命的内涵。
在谭凤祥的精神世界,涌动的是母爱的源头活水,这慈祥而又饱经沧桑的爱,是他“行走江湖”的原初动力。因不曾忘记,所以源源不断,文如泉涌;因不断审视,所以日渐厚重,掷地有声。
在谭凤祥的“珍馐饕餮”千般味道中,在“民以食为天”的五味杂陈中,我和作者一起,重温着“珍存于城市乡村中的美味珍馐”,并在“对朝阳美食的记录挖掘”中,不忘“对既往生活的追忆回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食”。食物,是乡土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化,对于它的制作与品尝者,不仅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是一种食物之道、日用之美。比如地瓜焖饭、油炸糕、荞面条、饸饹条、驴打滚儿、煎饼、蒙古馅饼,比如小豆腐、盐豆、乱炖、碗坨、鱼焖子、地瓜皮,比如小烧、凉白开……食物承载着人对万物的好奇,对世界的认知;食物“以每个人熟悉的方式,在各自的生活里,为我们提供着一些隐喻,也提供着慰藉”。(高一强语)记得禅师阿姜查说过,生命中重要的是粮食和水。
我从谭凤祥对一方食物的“如醉如痴”的呵护中,知道了他对“惜物就是惜福”的感同身受,从百千真味中体味了他对“治小艺可以通大道”的领悟。这人间的食物,包含着人之为人的日积月累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智慧。谭凤祥对“食物之道”的寻找,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神农尝百草”的遥远敬意,也是对中国先哲“物有本来,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现代回声。
在谭凤祥的大地行走“山水笔记”中,谭凤祥以“大、小凌河为线索,盘点典藏景观”,从古迹遗存、山川胜景,到人物事迹、民间习俗,他以挚爱故乡的情真意切和职业旅游人的“别具慧眼”,完成了不仅仅属于他自己的“辽西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考察。在《柳城遗址考察记中》,他先是在“仿佛弃地”的荒芜中,发现“隐约几点苦菜绿色”,进而生发出今夕何夕的慨叹:“也许遗址唯其荒凉,才显沧桑,才有历史感和年代感。”在《建平燕长城考察记》中,他“从山野搬回来一块石头,放在窗台”,久久地凝视与对话中,他有了思考后的禅悟:“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大难不死,毕竟还有没做完的事要做”。从《大凌河,蜿蜒千里母亲河》《牛河梁,中华文明新曙光》,到《千佛洞,古佛斑驳似有情》《凤凰山,心中爱的那座山》;从《清风岭,江山多娇中国地》《劈山沟,那是一片香雪海》,到《苏家营子,大鸟吉祥佑小村》《他拉皋,春天杏花满枝头》……一次次带着“挚爱与好奇”的诗意行走,让谭凤祥的笔下产生了“一念起,有如神助”的文如泉涌,在遍布辽西的“景观”中,有厚积薄发的史实呈现,有行到水穷处的云卷云舒,有一岁一枯荣的生生不息。
谭凤祥辽西苦旅,苦中有乐;谭凤祥沉潜低吟,回味悠长。他与辽西人文景观的“纠缠与被纠缠”的过程中,也是他与景观“互相被照亮”的过程,亦是如泰戈尔所言“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的空灵与超越。
读谭凤祥的《朝阳风物》,与谭凤祥一同领悟那些朝阳大地上的事情,总有阵阵的感动油然而生,因乡情乡音而感动,因民风民俗而感动,在经历了一次次感动的撞击过后,我发现了这些感动之余的内核——真诚。恰如傅雷先生所言:“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的。所谓做艺术家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韧。”因为有了这份真诚,才有了他如醉如痴的寻觅,才有了畅快淋漓的书写,才有了他对“朝阳风物”的见情见性的诠释。
屈指算来,与谭凤祥认识已是40年了,从凌源二师读书的少年,到如今的壮年,诸多往事,历历在目,一起经营过生活书店,有过酒醉后的口出狂言,有过因拮据时的真言相告,有过或雨或雪中的倾心长谈……是校友,是同学,更是朋友,是“相交满天下,知心有几人”中的朋友。细细想来,茫茫人海,其实,人是孤独的,因有孤独,亲朋好友更觉珍贵,因为珍贵,才更需珍惜,是慢慢相惜的那种,是“一念真诚,终当相遇”的那种。朋友之道,不是“功名利禄”的过往云烟,而是“心有灵犀”的朴厚久远。
《天地山河》是谭凤祥《朝阳风物》的压卷之作。这篇创作于年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沙场秋点兵”的万丈豪情,烂熟于心小桥流水的婉约,辽西万象,因一次返乡几日闲居而激起万千思绪。他说:
天地之间,山河万古。在辽远的努鲁儿虎山脉、松岭山脉之间,在蜿蜒的大凌河、青龙河、老哈河明明暗暗,冲刷堆积之间,村庄和城市,人物和田园。向北,草原牧歌。有我的牧场我的花园。向南,滨海辽阔。有我的海洋我的风帆。向西,是我的首都。向东,是我的省会。此间,正是我的家园。
作者以脚下辽西的一方热土为中心,开始他与世界的深情对话,从大地诗行、山骨清奇,到雪落辽西、辽西急雨,从雨后彩虹、天地光芒,到追逐夕阳、暗夜独行,从月光如水到星河寂寥……作者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回望之姿,完成了他立足辽西的顿悟与升华:“天地之间,呼吸之间,我就是一片流云,一抹微风,一颗水滴,一点星光,一粒微尘”,进而抵达到“天地山河,时光不老”的“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这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虽然它不会总是被人所感知,但在茫茫人世间,能够偶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灵光一闪,此生当无憾矣!
读谭凤祥的《朝阳风物》,是重新感受辽西的过程,也是与谭凤祥的人与文“对话”的过程。今年的五一,细雨中与几位朋友登了一次云蒙山,在通向山峰的行走中,产生了一点感想:
“大地沉稳,苍天辽远;细雨灵痕,天地一线;念兹在兹,感慨万千;吾生有涯,道法自然。”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登山,我与凤祥若可同道,愿用这登山感言与他对话,也算是对他的《朝阳风物》的一点回声。
年6月29日于龙翔书院
线路详情及价格请到前台咨询或打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