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尚义历史
TUhjnbcbe - 2021/4/6 17:4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点击蓝色“掌上尚义”
  

二、关于“柔玄镇”

北魏时,为抗御北方柔然族的侵扰,于东起今河北省张北县,西至今内蒙古河套一带,设立了6个*镇,派镇兵把守。当时,于今尚义、兴和间设柔玄镇,为重要*镇之-。据考证,柔玄镇故址在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

起初,镇将的选拔,多出高门子弟,大多受到朝廷的重用。但在迁都洛阳后,“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六镇起义”,兴盛一时的六镇转眼间化为一堆瓦砾(参见《魏书》、《北史》,下同)。

以下为柔玄镇大事记:

△公元49年10月,北魏征服敕勒,“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濡源,即今河北省沽源县金莲川一带。

△见于史籍的首任柔玄镇司马,是拓跋瑰。他是北魏皇室的子孙。

△延兴四年(年)十二月,吐谷浑起义失败,义*或牺牲,或被分配于柔玄、武川二镇。

△太和十二年(年)五月,孝文帝诏六镇各修水田,通渠灌溉。这是本县最早的水利记载。

△太和十八年(年)八月,孝文帝巡幸柔玄等四镇。

△柔然大饥,由首领阿那瑰率领,相率入塞。北魏王朝派皇族元孚慰劳阿那瑰于柔玄、怀荒二镇间。柔然扣留元孚,后放归。

△延昌二年〈公元年〉二月,六镇大饥。北魏*府开仓拯瞻。

△孝昌元年(公元55年〉八月,柔玄镇人杜洛周(一作吐斤洛周)率众在上谷(今河北怀来)起义,年号“真王”。

关于柔玄,《尚义县志》上有几处错讹,今据史予以修正:

①《尚义县志?大事记》:“正光五年(54年),北魏柔玄诸镇改为州”。史实是,尚书令李崇上议“改镇为州”,“朝廷未许”。后来到肃宗时,遣*门郎郦道元为大使,“欲复销为州,以顺人望。会六镇尽叛,不得施行。”(《魏书?广阳王传》)

②《尚义县志?大事记》:“延兴三年(年)十二月柔然侵柔玄镇,二部敕勒应之。”史实是:“柔玄镇二部敕勒叛应之”(《魏书?高祖纪》)。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三、关于“威宁”与“咸宁”

威宁,金置县,属抚州路,故址在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小土城。元属兴和路。

现在,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元代我们这一带为“威宁”县,另一种观点认为时称“咸宁”县。这一点,从元代灭亡后即有争议。

赞同威宁的主要论据是《元史校勘记》,该记引用《考史拾遗》一书,认为“《金史》,抚州有威宁县,永安二年以抚州新城镇置。元之兴和路即金抚州,则咸宁乃威宁之论信矣。”又以《元史?卷五》中统三年十一月戊申条有“升抚州为隆兴府”、“割宣德之怀安、天城及威宁、高原隶焉”为据。再有的依据就是《元史?刘伯林传》、《元史?石抹狗狗传》均作“威宁”。

笔者赞同“咸宁”的观点,理由是:

①《元史?地理一?兴和路》:“兴和路……领县四:高原、怀安、天成、咸宁”。《元史?卷五》:“(中统三年五月甲申)西京、宣德、咸宁、龙门霜”。原著均作“咸宁”。《元史》修撰于明初,离元亡不远,其所依据的史料,应该是最权威的,也是最可靠的。

②《刘伯林传》、《石抹狗狗传》,也只说今县域在金末称“威宁”,这与其在元代称“咸宁”并无矛盾。 

③《兴和县文史资料》第辑所载常谦同志一文,披露兴和县文保部门曾对大青山区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大青山摩崖石刻中,有“□大元间兴和路咸宁县”的古迹。元人刻石,当然不会搞错自己所处的位置吧? 

综合以上史料:今县境在金代称“威宁”,在元代称“咸宁”。由“威”改“咸”,反映出金、元两代的不同气度。威即“威风、威力”和“害怕,使……害怕”之意,“咸”即“全,都”之意,“宁”即“安宁”。元朝建立之初,于中统三年(16年),调整了某些行*区划的设置,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当时,忽必烈在位,元的势力如日中天,摧枯拉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四夷宾服,天下归一。地名是大地的座标,历史的眼睛,改“威宁”为“咸宁”,正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产物。

大青山属阴山余脉,是一座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文化名山。

先秦时为梁渠山(《山海经》),东汉时称弹汗山(《后汉书》),北魏时呼东木根山(《魏书》、《北史》),又称七宝山(拓跋代国祭祖摩崖石碑碑文),元代谓大南山(拓跋祭祖摩崖石碑元代碑文),清代始称大青山(《大清一统志》),这已为史家所熟知。

《山海经》以“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一段文字传诸后世,是我们今天所见大青山、东洋河最早的文字记录。

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其单于庭立于弹汗山、歠仇水上。《魏书?序纪》云“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即且如,西汉武帝时尚义始属代郡中部都尉治且如县)”,记述了鲜卑拓拔部东乡西迁的一段往事,今南壕堑南10公里大青山巅西麓的“北魏早期祭祖摩崖石碑”碑文便为明证。

汉魏之际,北魏始祖力微率所部北居大青山麓的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县团结乡土城子村)十数年,生聚力量重振拓跋鲜卑。可见大青山在鲜卑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

田余庆先生在《拓跋史探》中考证:平文帝二年(年)纳刘虎从弟刘路孤之降,处之于东木根山之地。路孤就是后来居于代北的独孤部刘库仁之父,独孤与拓跋世婚,独孤源自南匈奴铁弗部,时称乌桓独孤,与后来建大夏都统万的赫连勃勃同源。

平文帝五年(31年),桓帝祁后为使己子取得拓跋君位由参合陂北境入东木根山,突袭疏于防范的平文帝,至其“暴毙”,引发大动乱,《序纪》谓拓跋“大人死者数十人”,史称“平文之难”。

东晋太宁二年(34年)祁后子惠帝贺傉临朝,《序纪》谓“以诸部人情未悉款顺,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即就平文、路孤曾驻之地东木根山筑城立都为守。

惠帝同母弟炀帝纥那即位后继续以东木根山为根据,直至37年受后赵攻击迁于大宁(今张家口市高新区附近)。

大青山无疑成为鲜卑拓跋部的“龙兴之地”,见证了拓跋部野蛮孕育文明的历史。

十六国纷繁的历史,拓跋、宇文、慕容、独孤、贺兰、乌桓诸部互动、争锋的历史活剧也曾在这里上演。公元年拓跋珪在牛川(即长川,今尚义、兴和交界处大青山附近)大会诸部,即代王位,复建代国,建元登国。

拓跋珪在牛川大封部落首领及亲贵,代国的中央机构和权力中枢基本形成,一个复兴的奴隶制国家在漠南草原、大青山麓重新崛起了。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后谥道武帝、太祖,国号“大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也把中国历史带入了北朝。

今县境始属北魏,更是北魏走出代北,开拓更高文明的重要成长空间。察汗淖是历史名湖,北魏时称漠南盐池,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多位皇帝曾巡幸该地域。之后,长川、牛川、于延水、柔玄镇、漠南盐池在北魏历史上成为重要的地理标志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而永载史册。

拓跋鲜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北方草原地带与中原农耕区域融合在一起的北方草原民族。

北魏王朝的强盛使“拓跋”一词声名远扬,同时或稍后的波斯、拜占庭等地即以此称呼中国,直到金元之际,中亚还把汉人叫做“桃花石”,该词也来自于“拓跋”。

从历史渊源来看,尚义无疑是拓跋鲜卑的龙兴之地和祖地之一。

信息转自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

发布便民信息

喜欢此文请点赞+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尚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