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忆沈阳好人好马上三线
TUhjnbcbe - 2021/4/15 18:42:00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奇了怪了

电影《你好,李焕英》

明明是湖北襄阳的事儿

焕英也是当地人

可是她的工友们

为啥满嘴是

嘎吧溜脆的东北话

橹哥一打听

原来那个厂子

是咱辽宁人包建的

没错,李焕英所在的东方化工厂(厂),是由辽宁庆阳化工厂(厂)包建。所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人物对白全是东北话,故事虽然发生在远离东北的内地湖北襄阳,在那里的一些三线厂里,东北话俨然成为了“厂话”。

这个现象在全国三线企业中不是个例,今天,咱再次聊一聊,沈阳建设大小三线的事儿——

新中国之初,世界局势风谲云诡。

地图前的毛泽东主席,敏锐察觉到,由于工业项目集中在东部,受地域的局限,一旦发生战争,中国的工业容易陷入瘫痪,务必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于是,就有了举世瞩目的“三线建设”战略大调整。

三线建设

年到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而“三线”就是这场大建设运动的发生地。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

沈阳是三线建设主力*,16年里,有一大批沈阳工人奔向祖国西部。沈阳当地*工企业身先士卒,像厂、厂、厂、厂、厂、所等纷纷投身三线建设之中,“一杆红旗插两地”,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地方国营企业也不甘示弱,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仅仅是铁西区就有48个企业参与援建,先后共派出人,其中厂级干部94人、中层干部人、技术工人人。其中三家企业进行全厂搬迁,23家企业包建新厂,29家企业车间整体划拨。代培人员人,受援省市自治区29个,受建市县个,受建企业个。

沈阳劳模支援全国,为中国建设输送血液。有数据显示,建国后的历代“全国劳模”中,沈阳劳模占了大部分,那些劳模们所代表的,也恰是重工业城市沈阳的辉煌。在年至年期间(不限于三线建设),沈阳支援了全国各地大概一百多个企业,现在有30个上市公司,都是从沈阳支援出去的。当时有句话也反映了这一事实:只要外地有新厂开工,沈阳的老师傅们肯定要赶赴现场带徒弟!

《大三线》的插曲,细品催人泪下

中捷友谊厂

在三线建设中,中捷友谊厂带头做贡献,年12月1日,由中捷友谊厂迁建的大河机床厂,在宁夏中卫县建成投产,随迁职工名,据说一个完整的“立钻车间”,没点不落地搬到了大河机床厂。


  

年,中捷友谊厂又在宁夏援建了另外一个企业,成立银川长城机床铸造厂,年,银川长城机床铸造厂兼并宁夏柴油机厂后更名为长城机器制造厂。

年,改组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宁夏长城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在,已化身大名鼎鼎的的宁夏共享集团。

年央视《大国重器》(第二季)的《智造先锋》中,展示的是共享集团自主研发的产业化应用铸造用砂芯3D打印机的过程。

沈鼓厂

沈鼓厂志记载,年至年,沈鼓厂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向开国自行车厂、兰州石油厂、天水通风厂、开封高中压阀门厂、陕西鼓风机厂等输送关键人员,总计抽调干部人、技术工人人,支援了“三线”及全国各地建设,这人,绝大多数融入了当地,永远地告别了家乡沈阳,与沈鼓依依惜别……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其中,就响应支援“大三线”,援建陕鼓最为典型,并且经历了要沈鼓整体“迁建”,后来又改为“包建”的故事,那时的整个沈鼓,也差一点远走他乡。

这次“包建”经历了4个年头,从年春天考察选址,到年生产出第一批鼓风机,沈鼓厂付出了极大努力,在那个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年代,支援建设用钢材52吨,木材、汽车、电机、电器材料、工具数万件(台套)。同时,选派了当时的厂领导邵志芳、张鹏鲲,到新建的陕鼓任一二把手,还有名干部职工以及家属,一同迁往陕西临潼代王苟家滩……

“三线建设”的东药人

东药被誉为“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东药参加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在“小三线”建设中,东药在辽宁省朝阳县援建了朝阳制药厂。这里重点说说“大三线”建设。

翻开厚厚的《东药厂志》,里边记载:年支援青海制药厂,技术干部4人、技术工人40人,合计44人;年支援西南合成制药厂,厂级干部3人、中层干部11人、技术干部及一般干部、技术工人人,合计人;年支援湖北制药厂,技术干部17人、一般干部1人、技术工人37人,合计55人。此外还有多人支援新华制药厂等药企。

年7月,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确定西南合成建厂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规划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脒、长效磺胺、磺胺嘧啶、氨本磺胺和氯霉素,二期工程规划有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年9月13日,西南合成制药厂筹备处正式成立。建厂的骨干力量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沈阳分公司、重庆分公司以及北京、太原、山东、上海等9省市20余个单位配备。当时,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沈阳分公司和东北制药总厂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这些建设者响应国家的号召,带着对西部建设的决心,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满怀激情,来到祖国大西南。时任东药*委组织部长安昌植,参加选址等筹建工作,后来担任了首任厂长,后来他把家安在了洛碛。

李全德在西南合成制药厂留影

“年9月末,我到重庆后,坐船来到了位于洛碛镇的西南合成制药厂,我以沈阳分公司宣传科副科长身份参加了援建。当时主要在厂部搞宣传。援建的主要产品有东药氯霉素,六药磺胺脒,北京药厂长效磺胺,上海药厂的磺胺二甲嘧啶。管理层中东药占的比较多,还有长春药厂派的。职工来源主要是几家药厂的援助人员,东药的就有名,还有名部队转业班长,多名当地亦工亦农职工。年,西南合成制药厂投产后,我担任机修车间指导员(*支部书记)。车间有木工组、瓦工组、车工组、钳工组、铸造组、管工组、塑料组,有多名职工,全力为各生产车间提供保障。每年只有春节回家一次,我在那里一共工作了9年。”86岁老人、原东药集团*委副书记李全德回忆道。其后在火红的年代里,从厂长张盛武到工段长,很多东药人都成为西南合成制药厂的功勋建设者和生产中坚,后来大部分人都把家安在了洛碛。

在全国医药工业布局中,东药接到了援建湖北制药厂的任务,年夏天,湖北制药厂二期工程建设开始,当时动力车间郭知方(湖北人)、那淑坤夫妇等20多人从沈阳来到湖北襄樊(今襄阳),参加了湖北制药厂的建设。那淑坤等离开家乡,离开父老乡亲,奔赴一片陌生的土地,后定居武汉。虽然沈阳、武汉两地相隔千里之外,他们夫妇和东药人的联系没有中断。那淑坤在年、年、年回沈时,每一次回来都要老同志见面,每一次回来都到老车间照张相。

那淑坤

为郭知方、那淑坤一家在湖北制药厂厂内留影,

年7月和郭知方、那淑坤夫妇,付心诚、李桂莲、宁汝楠等老同志合影,笔者是右边的陈岩

东药职工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参加支援三线的所有建设者,在充满激情的年代,刻下一段难忘的岁月,他们远离故乡,怀揣报国之志,用几十年的艰辛、血汗甚至生命,为祖国医药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岩供稿)

航天新光

有资料显示,从年到年,沈阳厂(即新光机械厂、航天新光)先后包建援建了11个大中型*工厂,支援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1.5万人,设备千余台。在共和国国防建设的史册上,厂立下了不朽功勋,被誉为“航空航天动力装置的摇篮和航天传统精神的发源地之一”。

年的厂大门

建国之初,新中国零基础的航空工业亟待起步,作为我国第一个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厂,年成立的厂一成立,就承担着修理 战争航空发动机的重任。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此地,攒下雄厚的家底。

早在援建“三线”厂之前,厂就开始“输血”啦——年包建沈阳航空厂时,厂拿出了半副身家,把60%的人员和设备送给了新厂;年,包建成都航空厂,厂里再拨出了60%的人和家当……

链接:“三线”记忆

天建成一座*工厂

沈阳五三工厂

沈阳工厂,又名53厂,其前身为北洋时期张作霖的奉天*械厂的枪弹分厂,东北解放后为东北*区53工厂,7.62毫米普通枪弹的试制和定型工作就是由该厂完成的,这是我国第一批正式装备部队的制式子弹。53厂为 做出过巨大贡献,创造了“五三工厂经验”。

三线建设时期,厂曾经援建和技术支持过的三线厂有河南鲁山厂,山西中阳9厂、安徽舒城厂、山东蒙阴厂,*库尔勒厂等。三线建设后期,据说,沈阳厂由于援建项目太多,以至于厂里的人员、设备几乎难以为续,九十年代后期被沈阳厂兼并(仅仅是据说,橹哥没有考证过)。

橹哥从《沈阳日报》上,找到记者崔扶尧撰写的三个真实故事,转来分享——

左起为高文英、韩英杰、李可祥,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希望从沈阳奔赴三线的那群人不被遗忘。”

01

韩英杰40年6口人就我回沈

故事一:韩英杰是支援三线建设的第二代,她的丈夫高杰也是。年12月,韩英杰在沈阳31中学念初中二年级,全家六口人,父母、大哥、二哥、大姐和韩英杰。父亲是机床一厂的钳工,母亲在机床一厂后勤工作,大哥、大姐下乡,知道厂子要派技术工人去建设大三线,技术过硬的父亲主动申请,除了他自己,还将全家一起申请了。

这一年年底,她们全家迁到了甘肃天水星火厂,至此父母和大哥一直留在天水,大姐分配去了兰州、二哥分配去了河北,全家只有韩英杰在年从天水出来先是调去了朝阳,后来又辗转回到沈阳。

星火厂大门

“我们刚到天水的时候,父亲参加工厂建设,我的印象中他天天晚上回家都是在忙着画图,研究他的技术。退休后,父母也想回到老家沈阳,毕竟他们的兄弟姐妹都在这边,但一晃这么多年,物是人非,父亲至死就留在了天水,永远留在了星火厂。过去这么多年,我还能记得母亲经常埋怨父亲的场景,我估计父亲心里也会挺委屈的,但那个年代的人,他们心里好像只有工作,一切都已服从上级指示为第一标准。当初我挣扎着要回沈阳,理由很简单——为了儿子。儿子学习艺术,只有到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沈阳毕竟还有亲戚在,我先辗转到朝阳,然后调回沈阳。”

“在天水的时候日子真是辛苦,山上下雨都是*泥汤啊,必须穿靴子,像大酱似的;交通不便,我们出行干什么都不方便,进来出去都费劲儿,没有什么车。楼是盖起来了,但没有下水,还要在外边儿上公厕,上水就是星火厂在山顶上帮建个井,可是不下雨也打不上来水啊。有人说打回来的是*泥汤子,就那样的水,我们也要接,接回来沉淀,沉淀之后我们做饭吃,洗衣服,甚至老鼠掉在水桶里淹死了的水,我们也不会扔掉,用来洗衣服,有的时候也接点雨水,缺水是最深刻体会。”

“去那边我也下过乡,跟着老乡去上山背粪,秋收的时候用背篓去背苞谷、麦子,我们都不会背,脖子扎得可疼了,但那也要往回背,什么都要用人背,山区全是小道儿,有的时候自己不小心就滑倒,下乡后我又回到了星火厂当化验员,干了几年成家,生儿子,本来日子挺平淡的。年回东北老家一看,变化太大了,想回沈阳。”

02

高文英去时40岁回来50岁

故事二:“我是年8月份从东北机械局技工学校直接分配进的沈阳机床厂,我算是厂子的第一批技术工人吧,后来我就做到车间主任了。年我下放的时候接到厂子的指派,算第一批去参加三线建设,到甘肃天水建厂,也就是现在的天水星火机床厂,工厂是年5月由沈阳第一机床厂迁建的。年我又被调回沈阳机床一厂,去的时候40岁,回来的时候50岁,回来后任培训中心主任,兼职工大学校长。我退休前是副总工程师。”

年5月,沈阳第一机床厂部分搬迁到甘肃省天水市,建立了天水星火机床厂。

“去三线工作特别艰苦,住土坯房子,当地人称‘干打垒’,那房子特别冷,到那里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个地区特别落后,生活挺艰苦。当地老百姓没有水吃,要吃水就得下来挑水,很费劲,吃水就像吃油一样。我们去了之后就在当地建了一个水站,在渭河边,用管子引上来,老乡可高兴了,吃水的问题最先被解决了。”

“老乡没有水的时候,常年不洗脸,女孩子,被太阳一晒嘴巴两端红成一个圈,叫做红二团。有的老人带着孙女整点树枝往下背,到岗下卖,卖了换生活。小女孩没有衣服穿,都穿半大布衫,风一吹,没裤子的,相当穷。老乡卖完柴火之后再买点火油,没有电,这个环境就是这样的。去的时候我带了两个装衣服的木箱子,老乡都管我们叫东北大地主。”

“刚去的时候工厂只有一个厂房,第一批估计去了多人,从管理人员到车间技术人员、老工人都有。在这段时间,当地有计划在沈阳第一机床厂培养名学员,学员都是来自甘肃、陕西地区,有齿轮加工、零件加工的,有装配、锻造、热处理的,工种很全,后来都回到星火机床厂工作了。这项工作是国家的战略工程,中央当时提出来‘好人好马上三线’。”

错了孩子生长的十年*金期,错了妻子的韶光,再回到家后,这些年,高老说,他包揽了买菜、做饭、洗衣服等所有家务,嘴上不说心里有歉意,这也许是高老对家庭十年亏欠的救赎吧。

03

李可祥专开尼桑牌40吨拖车

故事三:“新建厂啥都是需要用车拉回来,从大型设备、工具到人,我干的就是车队队长的活儿。”李可祥说。

“我是年去的,我家有三个孩子,都很小,就十几岁,厂子一通知就得去,没有人退缩,说个‘不’字。我去三线的时候是作为驾驶员去的,去了后就当了车队队长。建筑用料、大型设备、还有一批批的人员,多是用车从火车站拉回来的,那边净是山路,当时到兰州去拉设备,40多公里,大型设备都是用立车拉回来的,有个设备几十吨,我们爬一个山都要几个小时。两个驾驶员,要带十个装卸工,前边有一个吉普车在打道,后边拉着装卸工人,拖车后边每个轮胎都得拿大木头掩着,不掩上不去。上不去了没办法,就往后溜,排气筒都冒烟。我们开的是尼桑牌的40吨拖车。”

▲尼桑牌40吨拖车是当年“三线”建设的一个见证。

危险的事李老不愿意提,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车队有人在运输的途中出事……每年过年,只有12天回家探亲假,父亲去世的消息家里人都没有及时告诉他,因为家人也知道,告诉了只会让他徒增伤心,还回不来的。

那些记忆

综合《铁西百年记忆》一文,据不完全统计,到年5月,沈阳地区迁往内地和正在迁往内地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共26个(均列入国家搬迁计划),调出约5万人左右(基本建设队伍近2万人)。

沈阳冶金机械厂代培企业骨干奔向甘肃

◆沈阳冶炼厂的高纯金属车间与上海厂金属粉末车间,共人,迁往四川綦江厂(电解铜厂),以加速发展三线仪表仪器工业;

◆东北第六制药厂麻醉药品车间和人员(60人),迁往宁夏中卫县,利用一个下马的铁厂作为厂址进行生产;

◆沈阳苏家屯加工厂的铅材加工车间与上海厂的钢管、棒车间,上海慎昌钢管厂(共人),迁到甘肃白银厂(距白银市10公里的山沟里),建成西北铜加工厂,生产三线需要的铜、铅加工材;

◆沈阳滑翔机制造厂把原厂一分为二,迁往四川成都,建立了四川滑翔机制造厂;

◆沈阳信号厂也一分为二,迁往陕西西安,并入西安信号厂;

◆沈阳风动工具厂一分为二,抽调台主要生产设备、台(件)辅助机具支援新建的天水风动工具厂,又抽调名技术人员和名技术工人调入天水。

◆沈阳橡胶三厂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到宁夏银川橡胶厂;

◆沈阳橡胶四厂援建西北橡胶厂、重庆橡胶厂、广西柳州橡胶厂等,将橡胶密封件、航空薄膜、胶板型材、飞机油箱等多种产品转给受援企业来生产

◆沈阳桥梁厂包建陕西宝鸡桥梁厂,提供钢梁等产品全部技术资料及锻压设备台,输送各种技术力量人

◆沈阳油漆厂、大连油漆厂、天津油漆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人),迁往甘肃天水,并入天水油漆厂,年产*工用油漆吨;

◆沈阳水泵厂负责包建四川自贡水泵厂和甘肃天水水泵厂两家新工厂

◆沈阳低压开关厂包建甘肃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

◆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向重庆华中机械厂提供了全部工艺装备、计算器具及机床等各类机械加工设备60台,输送技术骨干多人

◆沈阳第三机床负责包建豫西机床厂,输送技术力量人,培训生产骨干人

◆沈飞包建了贵州基地的10个新厂及辅助单位,输送全套人员近人。

………………

链接:*巍|突破与回归:辽宁三线建设述论

此外,许多迁出单位还把职工日常生活用具如床、椅、桌、凳,甚至连扩音器都迁了去。

在河南、在陕西、在四川、在云南、在贵州、在甘肃、在湖北的工厂、矿山、*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厂整矿的沈阳人及大连人、鞍山人、抚顺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他们隐姓埋名,甚至死了都不为人知。

……………………

这是辽宁日报策划的节目“两地书”——呈现的这封书信,是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沈阳人任东矢,保存的一封师傅袁瑞久年从甘肃陇西寄来的信。任东矢回沈后,一直保持着和陇西的老师傅们通信的习惯,那段难忘的“三线”岁月,将永远定格在她的心中。51年过去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已年过六旬,大家都感慨地说,这一生在陇西度过的岁月是最美的时光……

这个春节,当人们为李焕英眼睛湿润的时候,谁又会那些成千上万的三线人、那些赤胆忠心的付出、那些永不回头的青春而流泪呐?!

真的,希望从沈阳奔赴三线的那群人,不要被历史遗忘!

注:本文统计方式较分散,可能与实际数据存在出入;若干信息没收集全,欢迎微友继续补充完善。

来源

综合网络

版权

归属于权利人

支持

幕后英雄(点击可阅)

编者的话

1、盛京摆渡(原“铁西新联会”),尊重原创者的劳动,并感谢史资的原创者——在编辑中借鉴了一些网络、书报、朋友圈等图文信息,有时,因年代久远和情况复杂,无法甄别和联系原作者,如存疑,联系后即删;

2、我们义务传播辽沈地区悠久历史文化,胸怀责任,心存敬畏,组稿中费时费力、集结它非名非利、传播后无私无邪,但是,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或张冠李戴,还希微友包容;

3、我们有意不加原创,只为方便转载。但是,转发时请标明“盛京摆渡”出处,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忆沈阳好人好马上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