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字,估计阅读时间需要6分钟
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阅读有关经济学史以及金融方面的书。这本书很厚,不只是页数,还有其中承载的深沉的思考。温老作为一名“用脚做学问”的教授,他对中国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宏大的理论,他并不求谁驳倒谁、求一个最终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在社会科学界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温老的言行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看到了当今国家在发展方面还有不足之处,而且自己阅历太浅,有太多自己不知道的,课本上也不会涉及到的事物了。这些知识的要从哪里获得?这些都需要我将来去读书、思考、实践才可能获得。在这本书中,我对温老的成本转嫁理论印象深刻。虽然我对金融的了解不多,但是从他的论述中我对金融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困扰了我很多年: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按照道理讲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可是现实是美国一直都在“赖账”。美国何来的底气去“赖账”?或者是它将债务以其他形式归还了?这就涉及到温老成本转嫁理论。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科技、*事实力,以及占比80%以上的金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美国在生产、建设等方面用钱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很多国家是紧紧依靠美国老大哥来生存的。高昂的支出与强国*权、强者地位的维护(书中的制度成本),让本就赤字的美国动起脑筋。各位学过地理必修二的友友们都知道产业转移,美国在经历“雁阵式转移”之后,国内的制造业不再是占比最大的部门,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了美国这部大机器的动力源。虚拟资本的到来,让人们眼前一亮:靠资本的运作,就可以赚到比实际投入生产更多的收益,而且快速。于是利用投资,跨国公司在金融资本全球化之中尝尽了甜头。又由于美国的工业生产品对于被投资的国家来讲有着优势,一端压低被投资国原料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抬高本身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由此形成的剪刀差让美国赚得盆满钵满。如何抬升本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那就是金融的功劳。通过美联储拼命印钞,(你想,双方肯定是按照美元结算啊)让货币实现贬值,这就抬高了商品的价格。高价的、在本国不具有替代性的、在本国自主研制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的商品,作为欠发达的国家,买不买?当然要买。于是,所谓的穷国承担了高昂的费用,在这种交易的情形之下,美国成功地将国内的制度性成本转嫁给了穷国。从这里,我意识到,金融其实不只是资本的运转、定价这么简单,金融资本主义的背后站着的是强大的国家实力。书中涉及到一个我以前从来没有涉及过的名词:币缘*治。因为自己了解不多,如果可以我会找到好的书去读一读(比如翟东升老师的《货币、权力与人》)我个人理解,就是强国依靠*治上的优势,通过金融货币来实现对一个地位次之的国家的经济、*治、文化等方面的掌控,让这个国家永远为自己效劳服务。谁掌握了金融货币,谁就拥有了掌控世界的能力。在世界进入金融资本时代,金融资本全球化在世界铺展开来。可以想见,未来如果真的发生战争,最先采取的不是武力威慑,直接就是金融货币战。控制住经济的命脉,那是多少战机*舰也打不回来的。所以,维护国家金融货币安全是多么的重要!温老是一名三农问题专家,他认为,农村在中国经济运行之中承担了太多的制度性成本,当制度性成本无法承受之时,农村将成本转移到了无声无言的自然环境之中,于是你看到在农村,环境污染破坏严重,水、土、山、林,曾经适合种作的地方如今已经颗粒无收。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却并不被城市所接纳;留在家乡的父母孩子还在等待着他们。中国的制度性成本是什么?是城市要求的现代化。建设占用了农地,使得适宜耕种的土地减少。在城市化扩张的前提下,人们对鱼肉蛋奶蔬果的需求也在增加。原本农地就有限,却要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按照原来散户经营是远远不够的。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才让成吨的日常供应成为可能。如何保持量产?那就需要更多的肥料。化学肥料的使用一方面造成土地肥力的下降,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生态稳定性受到影响,原本可持续循环的农业变得不可持续。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的耕地面积逼近红线。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这种激进式的城市化每天都在各地像风暴一样上演。可以说,温老对于中国这么多年喊的要求现代化的口号存在质疑。我个人认为,温老其实并不反对国家走向现代化,他反对的是照搬西方国家的老路,那种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又由于中国目前并不像美国一样,可以将制度性成本通过泡沫转嫁给全世界,所以最后接受高昂现代化代价的,是中国的农民,是中国的美丽的土地。这也就是本书定题为“告别百年激进”之因。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非要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不可,非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做指导不可。就我个人这几年对社会有限的观察而言,我认为国家这几年已经改变了原来粗放激进的发展方式,更加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单是从我的家乡的变化就可以看到:雾霾的天气明显少了,社会公共服务更加的方便,家乡完成了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家乡的经济水平也实现了跃升,还有今年新开通的京哈高铁,就有三个站点设立在朝阳。从北京朝阳到辽宁朝阳,两个小时的车程,为家乡带来的是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及更多的发展机遇。事实上,辽宁,曾经的“共和国的长子”,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制度性成本的受害者之一。(我个人的观点)东北曾经作为最富裕、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八九十年代起遭遇了打击。可以比对一下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就会发现,其实东北地区,为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承载了巨大的压力。粮食专业化生产集中在东北辽阔的平原上,由此带来的东北黑土地“越来越馋”,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东北劳动力,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一旦离开,就不再回头,“孔雀东南飞”去了,优秀的人才不能留住,不能为经济发展赋能。衰落的重工业、不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的制度、老龄化,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东北就会持续地衰落下去。老话讲了很多年,投资不过山海关。资本的逐利性更加加剧了东北的衰落,东北在新的时代里能否回到往日荣光,还是一个未知数。作为东北人,少不了接受灵*拷问:你毕业后还回不回东北?这很难回答。而这种情形,对于很多生长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地区的年轻人来讲,实在是常见。我的经历只不过是中国很多年轻人的一个缩影。对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我既有憧憬,也存在着疑问。为了东北,我可以做什么?这着实需要我思考很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治理的统一是一个考验执*者执*能力的问题。前文提到,中国的农村因为无法承受城市转嫁过来的巨额成本,于是将其付诸环境。记得前几天看完纪录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祁连山的煤田破坏让人感到触目惊心。资源是稀缺的,正是因为稀缺,人们在尝到资本的甜头之后更加贪得无厌。权钱交易,不惜破坏环境,破坏牧民的生活来源,面子工程不能为民众带来福祉,矛盾再掩饰,终究会有一天爆发。所以,环境保护,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利益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最终受损的是民众。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权就会陷入信任危机。作为大一经济学萌新,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我去探索,还有很多书籍要去看,还有很多路要亲自走一番。我记得在上*治经济学的时候,讲“经济”一词的时候,提到中国古代对于经济的理解是“经世济民”。这个词语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啊,经济其实就是来源于百姓日用,是最实际的学问了。如果学习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挣大钱的话,我个人认为格局太小了。真正的经济学人心里装的是国家,是人民。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眼前一下子开阔了不少。我想,温老这一生也是在追求经世济民的理想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