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这一个迹象表明,孩子正有个危险的想法瞒着
TUhjnbcbe - 2021/4/27 16:12:00

这个春节,《你好,李焕英》大爆。

*成为了载入中国影史的女导演。

*演的“李焕英”成为了国民妈妈,还在微博评论里收获了许多的“女儿”。

确实,电影中完美的妈妈击中了许多“孩子”的心。

以至于在影片里,她的女儿贾晓玲不惜放弃自己出生的机会也要试图改变妈妈的人生,让妈妈的人生变得幸福。

这当然是电影中的戏剧效果。

但是当我在网上看到类似的言论时,才发现,这可能是许多人真实的心声。

“我愿意不出生来换我父母更加幸福地过一生。”

乍一听似乎很感人的一句话,背后却包含了孩子深深的绝望。

如果父母真的很爱孩子,又是如何向孩子心里种下了如此深重的愧疚感的?

孩子在替父母背婚姻不幸福的锅

人民日报官博曾经发过这样一条微博。

能看出,原博是想要引导大家对自己的父亲进行正向的评价和回忆。

但是,评论区却堪称大翻车。

随手截两张图,都是这样的。

每一个网名后面,都是一个悲伤又咬牙切齿的孩子;每一个悲伤的孩子身后,又站着一个绝望的母亲。

“丧偶式育儿”是目下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种种原因,父亲在家庭中缺席,导致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形象完全要靠母亲的“转述”来建立。

母亲的心里有多大的怨气,孩子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就会有多么的单薄、反面。母亲们有意无意地在向孩子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如果我不是嫁给你爸,我根本不会到这个地步。”

“我这么苦都是你爸害的!他是个废物!”

“要不是每天要照顾你们两个,我的日子不知道会有多快活!”

相信这些话,大家看着都不陌生。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就能发现不对劲。

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婚姻的本质只是合作。

作为成年人之间的结合,父母的婚姻不管是“失败”还是“错误”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作为合作双方,不管他们是终止合作还是“凑合过”,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决策失误或“公司亏损”算到无辜的孩子身上。

这种语言的轰炸和洗脑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这样的认知:如果我妈没有嫁给我爸,她一定会比现在更幸福。

可是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我们谁都无法去判断,但孩子就会把这种话放在心上,并且在这样的思想重压下把母亲的幸与不幸都当做是自己的责任。

他们替母亲感觉不值,怨恨自己的父亲。

却忘记了,让自己幸福原本应该是妈妈要对她自己负的责任。

我想快快长大,我想保护她

前几天,有一条漫画在微博上被赞了将近8万次。

画手用看似童稚的笔触和充满张力的色彩,为我们描述了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事。

图源作者

苔原老鱼微博,向上滑动查看

漫画中的母亲因为婚姻不幸、没有生出儿子等被人在背后说闲话,被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瞧不起。

但她并没有从这些困境中逃离,也没有自我成长,与给她带来苦难的原生家庭割裂。反而期盼从外界寻找帮助,能出现一个“英雄”——更完美的丈夫或者生出一个儿子——把自己拉出“火坑”。

于是她寄希望于再婚和“再生”,盼望能靠这些改变自己的处境。

而在面对自己的女儿时,她表现出了和自己母亲惊人一致的做法——对女儿多加控制,将女儿与同龄的男生区别对待。

在她发现她所期盼的“英雄”靠不住时,她将自己的困苦和与原生家庭的冲突和矛盾直接展示给比自己还要弱小的孩子。

带着孩子去跟一群男人抢鸡,特意跟孩子强调:“再困难妈也不会少你一分。”

多次当着幼小孩子的面与亲属起冲突,乃至情绪崩溃。

这些过度的强调和狼狈的境遇给了孩子这样的暗示:妈妈是吃了这么多的苦才把我养大的;妈妈受这种委屈、被人看不起都是因为我是个女孩。

带着这样的愧疚,孩子挡在妈妈前面,开始替妈妈冲锋陷阵。

殊不知,保护妈妈不是小孩子的责任;为自己负责并保护好孩子,是妈妈的责任。

这样的母亲本来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却也成为了面向自己下一代的施害者。

孩子“永远无条件爱母亲”的天性成了她们施害的依仗。

用愧疚感拿捏孩子简直太容易。

这样的孩子怎么会爱自己,怎么会不这样想:

“如果我没有出生就好了,如果我是个男孩就好了”。

我希望妈妈能拥有一个让她长脸的孩子

最近几年,孩子自杀、离家出走的新闻层出不穷。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想必最后一条新闻中那个女孩平时一定没少听到这样的批评。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望子*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想法。

一定要争气,一定要让别人刮目相看,至少一定要比我强,成为了中国大多数父母的期盼。

孩子很少因为存在本身而无条件地被爱,而更多地只作为满足父母愿望的工具被爱。

父母的期盼衍生出一系列严厉的要求。

小到握筷子的方式,大到未来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都有严格的标准。

做不到就是丢人,做不到就是不配得到家长的笑脸。

甚至生气起来什么话都说。

我的好朋友的妈妈就曾经指着她骂:

“看见我这一身的病了吗?都是你这个不争气的给我气出来的!”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再看看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每天就知道吃喝玩睡!”

“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你就不能给我挣点面子,长长脸?”

看了《你好,李焕英》之后,她发了这样一条微博,看得我好心疼。

父母对孩子的挑剔和期待,变成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希望妈妈拥有一个“比自己强的孩子”就成了孩子愿望。

在看电影的时候,这位朋友曾多次泪流满面,她说她羡慕贾晓玲有一个那么好的妈妈。

在电影中,李焕英在面对一个外貌不突出、成绩不好、整天只知道傻乐的“贾晓玲”时所展现出的乐观、信任、温柔和无条件的接纳、支持,都让朋友忍不住心向往之。

贾晓玲拉裤兜了,妈妈只是大笑着给孩子擦洗;贾晓玲调皮好动,经常把裤子磕破,妈妈就苦练针线,练成了不管裤子的洞破得多么“有创意”她都能补出来非常可爱的图案。

贾晓玲上学之后被请家长,全班学生的嘲笑,妈妈一笑而过。

后来贾晓玲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被当众拆穿,妈妈也只是懵了一下,还说她只要女儿健康快乐就好。

看起来太过完美。

如果做妈妈有评分制度,“李焕英”至少能在我朋友那里拿到分。

然而,为什么电影中的李焕英那么完美,贾晓玲却还是长成了一个心怀愧疚、认为自己不配出生的自卑的孩子?

为什么贾晓玲希望自己的妈妈不要嫁给自己的爸爸,不要生下自己,要用跟自己完全不同的形象——一个“漂亮、聪明,考上了名牌大学,挣很多钱”的女儿来骗妈妈呢?

电影的逻辑在这里出现了断裂。

我想这是因为,在导演的潜意识中,她是愧对妈妈的。“我出生不了没关系,我妈必须幸福”——这种充满自我牺牲的台词,折射出的是一种自我厌恶。

虽然在电影中,经过艺术的加工,妈妈在面对女儿的时候都是开心的,最大的愿望是女儿能健康快乐。

但是从妈妈对别人家孩子羡慕的样子中,在妈妈下意识地说出“我们家玲儿将来一定能比她挣得多”的话语中,贾晓玲仍能听出妈妈对她是有“功成名就”的期望的,而她认为她没有达到妈妈的期许,所以才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给妈妈织了一个谎言。

电影中,李焕英对着贾晓玲说:“我这辈子过得很快乐,你怎么就是不信呢?”

我想如果妈妈是真的快乐,根本不需要强调,孩子也不会不信。

对自己负责,

是好妈妈的第一步

《你好,李焕英》之所以能够触动这么多人的心,简单来说就是太多人想要一个这样的妈。

电影是假的,好妈妈可以是真的。

而成为好妈妈的第一步就是与自己和解。

接纳自己,爱自己,不强求,不苛刻。

自己的选择、情绪、期盼都基于现实,控制在自己这一步,不向外扩散。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爱自己,才能爱孩子。

不往自己身上套锁链的妈妈,才不会将锁链捆在孩子身上。

妈妈真的快乐,孩子才不会被愧疚感蚕食,才不会后悔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38女神节即将到来,聚思携手《情绪自疗手册》作者孔令雪老师,为各位妈妈带来一次心灵spa之旅:十天“情绪自疗法”线上共读营,十天时间带您精读一本《情绪自疗手册》。

课程体系从知、觉、悟三个层面开展:

知,知道,知识层面,从意识层面知道;

觉,觉察,感受层面,从身心双通道觉察;

悟,明白,蜕变的可能。更好的看见和理解自己,明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怎么重建。

作者孔令雪老师将亲自带领各位妈妈,察觉日常生活里隐藏的身心秘密,手把手教您如何释放情绪,开启全新的自我!快来扫码加入我们!

希望您能通过十天学习由简入深,学习具体的自我塑造。从身体、心理的多个维度进行觉察和训练,力争摆脱过往的思维习惯、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您就将开启全新的适合自我、有益于自我的新篇章。

心理专家孔老师带领您从知道到做到,让知识成为能力,修正并开启全新的自我,打造自己心之所愿的未来!

妈妈们,快来一起加入这场自我探索之旅吧!

安度疫期,拯救无聊

聚思为孩子们准备了

超级专注力大礼

小程序-神奇专注pk赛

两款专注力训练小游戏

舒尔特、划消乐

已隆重上线

乔宝等你和孩子来挑战!

馅饼,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一个迹象表明,孩子正有个危险的想法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