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于首都博物馆中的史思明墓出土文物)
史思明的发迹,几乎与安禄山同步史思明生于武周时代的末期,也就是公元年。其死在唐肃宗在位之时,其乃公元年。由此看来,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五个时期。据说长得“其貌不扬”之史思明,乃是营州柳城(而今辽宁省朝阳市)的杂胡(有些文献里说他是粟特人,有些称其为突厥人,还有些则言之乃羌人)。在其所属民族方面,史思明倒是与老长官安禄山多少有些一致(安禄山亦为“杂胡”出身)。这史思明的模样,被一些文献描述为:“面容瘦削,胡须头发稀疏,耸肩驼背,凹眼睛歪鼻梁”,这等“坏人脸谱”一般的形象,到底是他的真实容貌(类似于朱元璋),还是被刻意丑化,而今已无法弄清。史思明与安禄山实乃同乡,然他比安禄山早一天出生,其又比安禄山多活了四年(安禄山被杀时54岁,史思明被杀时58岁)。此二人长大后,遂成为好友。若论相似之处,安、史皆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史思明也懂得多种民族语言,且跟安禄山一样,当过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这在少数民族杂居的东北地区屡见不鲜,也不能算是什么特殊的本领。就像而今居住在欧洲的很多人,都能说几种甚至十几种语言。)别看史思明与安禄山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然其并没有安禄山那般幸运。得到了唐玄宗赏识的安禄山,在起兵造反前,担任的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职;而史思明的职务,仅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都知兵马使权位次于节度使,属于其部下。此时的平卢,乃是以如今辽宁省朝阳市为治所的东北、华北之一部。)待安禄山起兵反叛之初,一直作为安禄山心腹的史思明积极配合安禄山的行动。当然,他并未跟随安禄山南下“攻城掠地”,而是在巩固安禄山阵营的后方,且与唐朝北方各路*队展开争夺战。此时,或许在大唐王朝君臣的眼中,还尚未将史思明与安禄山“捆绑”在一起,而所谓“安史之乱”的概念也无人提及。自称皇帝的史思明,就是这样度过了自己的帝王生涯及至乾元二年()的正月初一,此时安禄山已死,安庆绪继大燕皇帝之位。史思明进攻魏州(如今隶属于邯郸的大名城东北,大名乃北宋时期的北京)以夺取州城。据说,史思明在魏州屠杀三万余人,以致于冀南豫北的这片土地上血流数日。此后,史思明在魏州城北侧筑起祭坛,其“僭越大圣周王”,“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自称应天皇帝”,从而将“安史之乱“名称坐实。称王以后未久,史思明便进*陕州(如今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的陕县),然其被唐朝*队阻击于姜子坂(三门峡市南)。史思明大*作战不利,不得不退守永宁(河南境内)。时隔不久,由于史朝义发动兵变,史思明被带到柳泉驿(而今河南宜阳县西二十四里的柳泉乡)后,最终落得个被绞死的下场。关于史思明之死,一大半原因乃是其咎由自取。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说法,史思明生性猜忌残忍,好杀无辜。其部下稍不顺他的意,便会被诛灭全族,以致人人自危。史朝义乃是史思明的长子,平时经常随史思明带兵作战。然史朝义却与其父性格相反,他比较恭谦谨慎,爱惜士兵,于是得到*中将士的归心。然而,史朝义却不受史思明的待见。在其父心目中,未来的燕王人选,应该是史朝义的小弟史朝清。而对于史朝义,早晚得寻个错处将其杀掉,以绝后患。据说,在这对父子翻脸之前,史思明曾让史朝义负责修筑囤积*粮的三隅城,限期一日。待史朝义领人于日内修筑完毕,却尚未抹泥之时,史思明赶来大骂史朝义,而抹泥一事是在骂声中完成的。临了,史思明说出一句:”待攻克陕州,吾将杀掉这小子。“这件事最终促成了史思明被杀。由此看来,史思明之死,确实是自己作的。史朝义虽然弑父,然其于做人方面确实是强于史思明。在史思明被杀之后,史朝义用骆驼将其尸体驮回范阳(史思明之大燕国的统治中心),且对其厚葬。根据出土玉册中所记载的文字推断,唐宝应元年(年)五月十八日丙申,史朝义才宣布史思明遗诏,并为其选地(也就是如今的林家坟村一带)发丧下葬,谥号“昭武皇帝”。找寻史思明之墓,得益于一位名曰”云岗老伯“的好友寻找位于丰台区南宫南侧之林家坟村的史思明墓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我见到的最好”指南“,出于一位叫做”云岗老伯“的文旅达人。恰巧此老伯又是我的好友,所以被一路指点着来到了墓地。我拿着云岗老伯于数年前拍摄的照片,一张张地比对,再与村民打听(当地村民热情好客,而且擅长聊天),最终确定了埋葬史思明的大致地点。接下来,我加入一段云岗老伯于当年进行实地调查时,所采写的记录:”墓葬在林家坟西约米处,原来地面有高大的封土堆,当地称之为‘大疙瘩’。年春,村民在平在平整土地中,露出汉白玉石块和石条、灰砖。发现是一座古墓,形制很大。在村民们挖掘中,发现玉册、铜牛、嵌金铁马蹬等,遭到哄抢,玉册几乎全部失落,后追回铜牛、马蹬后来交文物部门保管。村里把墓中的石条、灰砖挖出来部分弄到村南边砌井了。挖的过程中发现墓道、墓室,此墓早已被盗过,后来把这地方又填埋了。年春第二次由原北京文物工作队对墓葬进行正式发掘,墓已被破坏。从遗迹处,尚能看到有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等。墓室带双耳室,由汉白玉砌成,东西长5.54米,南北宽5.05米。耳室仅西侧保存有痕迹,墓道相对约米处有双阙。墓道末端有相对的壁龛4个,并有壁画残片,此次又出土有零散玉册、陶俑、黑釉瓷器等。两次挖掘共出土器物有鎏金铜牛、鎏金铁马镫、玉册、鎏金铜坐龙、铜铺首,象牙化石(龙骨)之带饰等珍贵文物数十件。其中坐龙通高16.5厘米。玉册44枚(段),其中完整的八枚,44枚其中包括谥册一套,哀册一套,(哀册背后刻有“哀”字)均有残缺。玉册是由汉白玉磨制而成,长28.4~28.6厘米,宽2.8~3.2厘米,厚1.2~2.1厘米。两端1.5厘米处有直径0.3厘米的小孔,以便玉册连缀。玉册每枚满刻字为11个,字口填金,共计字。玉册文中有‘血未干唐有异端谗人罔极’,‘帝朝义孝乃因心亲惟口口’等。根域据墓葬形制及玉册文字等可以说明,墓主人为唐代帝王级。而玉册“帝朝义……’三字,又说明葬时史朝义已称帝,史思明已死,墓主人应是史思明。此次发掘后又回填了,对墓室、墓道及墓里的汉白王大石门,都埋在地下了,这个墓具体位置在村西路上小桥南面。据说,要挖的话,得挖一房深才能见到墓室墓道大理石门。“(云岗老伯拍摄的照片,与如今地点的对比)
林家坟村民所回忆的史思明墓发掘往事待我前来寻访时,云岗老伯所见到过的林家坟村之面貌,已然发生了很多改变。曾经的道路被重修了,能够确定史思明墓大体位置的土桥亦被填埋,村庄内的很多地点都改变了面貌。根据村中一位善谈的65后大姐介绍,“以前可没有小树林,这片原来都是庄稼地。那时候就属这个村穷,住户也没多少。我没见着过大坟包子,就知道挨底下有东西,听说还挺值钱。””八几年的时候,文物队的赵(其昌?)队长他们过来挖的。那时候给点钱就有人帮忙,剩下的都跟着看热闹。那会儿刨开的坑可大了,现在的小树林,差不多刨开小一半。现在你瞅见的洼地,那是填不上了。“”那会儿挖宝,我就知道他们说挖出来个小龙,铜的。其它的也没啥。赵队长那会儿就说,如果不是被盗,俺们村说不定就富了呢。开发搞旅游也行。不过这村倒是风水宝地。如今还有个大陵园呢,周围村死了人,也埋在俺们这儿。“我可不打算跑到陵园参观一番,史思明墓所存留下来的,也就是这些了。或许,怀古凭吊比起参观景区,于我而言更有意思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