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后期信仰喇嘛教。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的普及,喇嘛教在蒙古族中的影响越来越淡薄了。
一、喇嘛教的传入与兴衰
1、传入
喇嘛教是西藏佛教的另一种称谓。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印度及我国内地传入西藏。自公元11世纪始,西藏佛教陆续出现了二三十种教派和教派支系,如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蒙古民族信仰西藏佛教——喇嘛教始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封当时西藏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由于皇室和上层统治阶层对喇嘛教的信仰和推崇,在元王朝统治地区包括当时的辽阳行省境内的蒙古人中发生影响并开始传播。公元14世纪末(明洪武年间),青海地区藏族喇嘛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教派,并成为喇嘛教的主要派别。此派喇嘛因穿*衣戴*帽,被称为“*帽派”,简称“*教”。*帽派喇嘛教在明代,受到明廷的鼓励和蒙古封建领主的极力提倡,很快成为蒙古族的惟_宗教信仰。
辽宁境内蒙古族崇信*帽派喇嘛教,与蒙古族东部封建主的提倡有关。明万历十五年(年),东部蒙古封建主察哈尔部图们汗遣使请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到内蒙古东部地区传扬教法。当年,索南嘉措还应东部蒙古封建主喀喇沁部昆都伦汗(白洪大)之请到喀喇沁地方传法。喇嘛教开始在今辽宁境内蒙古族地区传播。明万历三十七年,在今建平县小塘乡五十家子村和榆树林子乡东于村兴建了喇嘛庙——太平寺和保安寺。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天命三年(年),在北票县常河子乡艾树沟修了太平寺。这些寺庙,是辽宁蒙古族地区最早的喇嘛庙。明末清初,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东土默特)东迁归降后金,便在今辽宁西部的朝阳市、阜新市驻牧和定居下来。所以,*帽派喇嘛教也由此从辽西向东发展。
2、兴盛
喇嘛教在辽宁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是在清代。后金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城)称汗后,便极力推崇喇嘛教,如后金天命六年(年),迁都辽阳筑东京城的同时,就修了喇嘛塔。清太宗皇太极时,同样以推崇喇嘛教笼络和安抚蒙古族,如在都城盛京(沈阳)先后修建“实胜寺”,在盛京的东、南、西、北四面修建了四座藏式佛塔和四座喇嘛寺院。清王朝建都北京后,历代皇帝对喇嘛教亦推崇备至.顺治八年(年)土默特左翼旗在旗址南4公里处修建了旗庙,康熙皇帝御书“瑞昌寺”匾额,俗称“黑帝庙”。由于土默特左翼旗地方信奉喇嘛教的人数日渐增多,康熙八年(年)由清廷出资,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内开始修建“瑞应寺”,直至康熙四十三年总体工程完工,康熙皇帝御赐金龙镶边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瑞应寺”大匾额。其后,清廷几次出资扩建,使之成为辽宁境内最大的喇嘛寺院,喇嘛多时达三千余人。乾隆皇帝更把喇嘛教作为统治蒙古族的有力工具。他主张“兴*教即可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一。所以,辽宁境内蒙古族地区,在清代喇嘛庙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到民国年间,朝阳地区有座、阜新地区座、铁岭地区9座、沈阳市7座、风城县4座。寺庙多,蒙古族当喇嘛的人数骤增,出现了几乎家家都有人当喇嘛的现象。当时喀喇沁左翼旗和土默特右翼旗(朝阳地区)有喇嘛1.2万人,占该地区6万多蒙古族人口的20%以上,土默特左翼旗(阜新地区)有喇嘛2万余人。即使到了清末,喀喇沁左翼旗和土默特右翼旗还有余名喇嘛,土默特左翼旗仍有名喇嘛,占当时该旗蒙古族人口的22%。
3、衰落
近代,辽宁蒙古族地区喇嘛教逐渐走向衰落。道光二十年(年),清*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帝国主义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便日益加深,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蒙古族地区的喇嘛寺庙和人数众多的喇嘛,便失去了*治支柱和经济依赖。外国资本主义从*治、经济乃至文化上的侵略,使中国仁人志士爱国救国的斗争不断高涨。被喇嘛教束缚的蒙古民族也渐渐觉醒,认识到喇嘛教对蒙古族的危害,如蒙古族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进步思想家罗布桑却丹,在他的蒙文名著《蒙古风俗鉴》一书中,便疾呼“蒙古人从喇嘛们那里一点益处也没有得到还不算,倒使我蒙古民族衰败、贫穷,变成软弱的民族”。在书中,罗布桑却丹多次提醒蒙古族人民,包括喇嘛们,要了解“为什么说喇嘛能使民族受穷?”的道理,要去重视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
民国8年(年)的“五四”运动,使蒙古族人民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的思想得到提高。
蒙古族人民逐渐对喇嘛教淡漠起来,开始兴办新式学校,让子女上学读书的多起来。特别是马列主义传入蒙古族地区,辽宁地区的蒙古族青年懂得了蒙古民族兴旺、发达,必须提倡唯物论,反对包括喇嘛教在内的唯心论。
新旧*阀混战的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内外反动统治阶级出于对蒙古族统治的需要,对喇嘛教采取了限制利用*策,*治上绥抚、拉拢上层喇嘛,经济上对寺庙苛收捐税,使寺庙的收入渐为困难,下层喇嘛与贫苦蒙古人民一样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地。因此,辽宁地区的喇嘛教更日趋衰落。年和年国民*统治时期,喇嘛教处于自流状态,寺庙经济每况愈下。国民*的反动*队对寺庙肆意破坏,对喇嘛横加摧残,造成了有些寺庙荒无人烟。
清末,阜新地区有喇嘛人,民国24年(年)有人;年仅有人左右。
4、宗教活动
①寺庙的宗教活动
诵经是喇嘛的主要宗教活动。除了平时念诵佛经外,要在指定的时为讯号。第一次为预备,喇嘛们听到第一次海螺响后,纷纷从住宅出发奔向寺院;第二次海螺响后,所有的喇嘛都必须赶到寺庙,当第三次海螺响时,正殿庙门大开,从庙堂里走出葛布黑喇嘛(执法喇嘛),手持乌兰毛都法棍(红色木制法棍),站在庙门旁监视。这时,喇嘛们依次步入庙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后,葛布黑喇嘛进入庙堂,庙门关闭,经会开始。各个庙会的经会时间不一,次数不同。除了经会,各种祭祀活动也不一致。朝阳佑顺寺的经会和祭祀活动曾经十分庄重热烈。佑顺寺鼎盛时期有喇嘛余名,这里的经会和祭祀活动在建庙后的二百多年中,一直兴旺。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祭祀佛祖释加牟尼。四月初,为三头六臂佛庙会。四月初八是长寿佛庙会。六月十五日是金刚佛庙会,这个庙会时间最长,规定为一天,实际为六天,即从六月十三日到十八日,其时在寺庙内戏楼上唱六天大戏,十五日是正日,该日子时举办别开生面的跳布扎活动。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祭祀宗喀巴大师逝世。腊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为送旧迎新日。此外,喇嘛寺庙还参与民间的一些宗教活动,如为民间的治病除灾、风调雨顺、国富民安诵经和做佛事等。
②民间信仰
辽宁的蒙古族,在明代后期和清代,曾经家家有人当喇嘛,兄弟2人必有1人当喇嘛,兄弟3人必有1人甚至2人当喇嘛,以至当时蒙古族人当喇嘛的占总人口的将近一半。
蒙古族信仰喇嘛教,除了经常去喇嘛寺庙拜佛、请喇嘛念经外,平日里主要在家里从事宗教活动。凡是蒙古族家庭,皆设佛龛,富裕些家庭还专设佛堂。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观世音菩萨、关公等诸佛,口诵“六字真言’’。此外,遇有红白喜事,天灾病祸,无不请喇嘛诵经。每年四季全村请喇嘛念“甘珠经”(太平经);每月念月经;祭关公,念长寿经(王经)。此外,还有招*经、驱邪经(送*)、人死后的超度经(经箱子)等等。蒙古族人将人生一世的婚丧嫁娶、乃至每日的生产生活都与喇嘛教联系起来,甚至将来世的福祸也要请喇嘛念经予以测定和安排。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喇嘛教
年全国解放。当时辽宁境内蒙古族聚居地区喀左、阜新、北票、彰武、康平、法库和风城等县共有大小寺庙多处,喇嘛余人。
1、喇嘛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和*府民族*策的感召下,为全中国和民族的解放,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喇嘛们纷纷参*参战。年,瑞应寺组织了喇嘛武装队,阜新县有余名青年喇嘛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北票县惠宁寺喇嘛参加“武工队”、“翻身营’’、“蒙民支队’’的就有53人。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喇嘛也获得了解放,他们同公民一样享有各种权利,参加社会活动。辽宁省蒙古族聚居县、乡所在地寺庙内的喇嘛们享有宗教自由权利,正当的宗教活动得到了当地*府的尊重和保护。50年代初期,各级*府贯彻中国共产*的民族和宗教*策,向喇嘛传达了“劳动光荣’’的号召,动员喇嘛参加劳动生产,允许青壮年喇嘛还俗,分给土地,允许参加互助组。年老的喇嘛在寺庙里允许正当的宗教活动,由*府妥善安排其起居生活。贯彻执行“以间内集中到庙堂集体诵经,这就是经会,蒙古语叫呼拉尔。每次经会开始时,要吹三次海螺,作庙养庙,*府补贴”的*策,保障新社会喇嘛老人的生活。年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后,辽宁省各地传达了会议精神,传达了中央人民*府的宗教*策,对全省喇嘛进行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喇嘛感受到了*和*府的关怀。青年喇嘛纷纷要求还俗,参加生产劳动,寺庙主持喇嘛也表示愿意自力更生,以庙养庙,努力减轻国家负担。辽宁省内喇嘛们的生活妥善得到了解决。
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在阜新搞了所谓的“喇嘛教肃反运动”,揪“反动喇嘛武装”,致使大批喇嘛受到牵连和迫害,后来“运动”扩大化,还牵连了许多蒙古族干部和信教群众。直到年中国共产*中央工作会议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才对错划的“肃反”对象进行了甄别,纠正。同年的7月7日,县里召开了喇嘛大会,重申了*的宗教信仰自由*策,消除了在群众中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年6月3日,自治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辽宁省委关于宗教工作的指示,为彻底解决喇嘛教工作中存在的遗留问题,做出了《关于对我县喇嘛教肃反运动中造成的冤案彻底平反的决定》,对在年“喇嘛教肃反’’运动中被触动的人进行了核查。查出被触动的喇嘛人,群众人。其中造成死亡的有人。分别不同情况经核准对人进行了平反。对冤狱的、致死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体现了中国共产*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策,肃清了“左鼢的影响,彻底解决了“喇嘛教肃反’’冤案的遗留问题。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年有喇嘛人,到80年代初下降到人,分布于全县二十多个乡镇,得到了各级*府的关怀照顾。佛寺乡*府为照顾喇嘛老人生活,于年专门修建了喇嘛敬老院,还拿出2.6万元经费补助喇嘛生活。80年代初每人补助生活费元。虽然喇嘛老人无子女,但晚年生活有了依靠和保证。在喇嘛老人中,有的还被选为市、县*协委员、人大代表。年曾当过喇嘛营副营长的喇嘛吴天宝被选为省*协第一届委员、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多次被选为县*协委员。年以后,佛寺敬老院喇嘛叶喜、阿日斯愣多次被选为市、县*协委员,与公民一样享受着应有的权利,参与国家大事。活佛王扎拉多年连续当选为全国、省、市*协委员,年10月以后一直为县*协副主席,80年代以后连续二次当选市*协六届、七届副主席。他以人民代表身份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喇嘛老人的待遇也不断提高,*府还经常为他们安排体检,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欢度晚年。
2、宗教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宗教*策保护和允许蒙古族群众宗教信仰的自由。但蒙古族群众,从长期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喇嘛教对蒙古族的危害,信仰逐渐削弱。到80年代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年人仍在信仰喇嘛教,但佛事活动大为简略,少数老年人家的室内西屋北墙仍设有佛龛,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教创始人宗喀巴、关老爷(关羽)、班禅大师座像。每月初一、十五上香磕头,过年节点燃佛灯、摆上点心、水果等供品,由老年人料理佛事。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的水泉、八道岭、佛寺街三处的调查,供佛户占总户数的1/3以上。另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乡腰衙门村户的调查,供佛户只占10%。喇嘛在寺庙念经搞法会时仍有一些布施和上香的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的瑞应寺、北票县的下府惠宁寺,每年四月十五日的法会,附近的人们前来供香火,赴会信徒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人。
个别村屯也有重新砌垒。敖包”、“舍利塔”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八道岭和牛心村头相继筑起“敖包”堆。部分喇嘛和虔诚的信徒们自动筹集资金,于年为瑞应寺三世活佛和牛心庙活佛修建了舍利塔,移放了遗骨,有两名喇嘛看护供香火点长明灯,并偶见信徒前来烧香。
朝拜班禅大师。在信徒群众中,班禅大师是佛教至尊,*教的活佛。每当班禅在北京雍和宫坐禅时,老年信徒都争着去朝拜、祈祷。其中尚有部分老人奔赴佛教圣地——五台山进行朝拜活动。洗海澡。过去蒙古族群众认为,海水是圣水,以洗海澡为终身夙愿。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一十五期间,成群结队的蒙古人去锦州西海口洗澡,愿海水洗尽灾难,获得幸福。现在去洗海澡的人不尽是出自信仰,而成为一部分蒙古人在盛夏到海滨洗澡,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旅游活动。
三、喇嘛寺庙
1、阜新瑞应寺
瑞应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南30公里的佛寺乡佛寺村。瑞应寺蒙古族通称“葛根苏木”,汉族人称佛喇嘛寺,简称佛寺。该寺于康熙八年(年)开始修建。康熙四十三年(年)赐金龙镶边并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瑞应寺”匾额。以后,清廷多次出资扩建,到了咸丰初年,逐渐形成了宏伟壮观的寺庙建筑群。该寺占地方圆5公里,地处山谷,三面环山,其间殿台楼阁林立,庙门高耸,僧舍成排,街道纵横。寺院错落有致,各成体系。寺院中心是藏式大雄宝殿,东西设有活佛宫两馆间,南北七道门,还有析愿殿9间二层楼,共72扇门。宝殿外围有传授佛教哲理的萨尼特扎仓(即因明学部);传授蒙医药学的门巴扎仓(医学部);有讲真言秘诀、修炼密言的阿克巴扎仓(密宗学部);有研究天文、历法,记载气象变化的丁科尔扎仓(时轮学部);有专门珍藏“神品”的德丹厥凌(无量寿寺)。大雄宝殿四周的坡地和山顶上,分别建有白伞寺、护法殿、度母庙、关帝庙、舍利庙。此外,绕寺的环路两旁有万尊石雕佛林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全寺布局,形成了四面对称,主次分明,交相辉映,似西藏“布达拉宫”之格局。因此素有“东藏”之称。它是东部蒙古地区宗教、医学、文化交流中心,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教圣地。瑞应寺历经多年,共转世六代活佛。寺内曾有喇嘛余人。道光四年(年),清理藩院颁发了刻有满、蒙、藏文“东土默特札萨克达喇嘛察罕第颜齐呼图克图之印”的印章。享有同王公一样的权利,执掌寺内外*务和教务,成为合法的“*教合一”的体制。周围17个村庄由该寺管辖,户农民为该寺属下,负担寺庙的劳役和一切物资费用。当时该寺经营的土地达公顷,此外还占有寺外土地4万多亩。瑞应寺历尽沧桑,几经风雨,绝大部分建筑物已遭破坏。仅存大雄宝殿已修葺一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阜新普安寺与海棠山摩崖造像
普安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大板乡境内的海棠山东南山坳中,三面环山,暖河绕寺前平原而过。据阜新县志记载,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年)由章嘉活佛率其徒始建,历经六世活佛,于光绪九年(年)建成,占地面积4.7万多平方米。它是*教藏式的古建筑群体。其主要建筑有26项,多间楼台殿阁,包括措钦大殿(即大雄宝殿、法相僧院、密乘僧院、时轮僧院、玛尼庙、活佛富、龙芏庙、含利庙、关帝庙及白塔等。该寺庙曾是蒙古族群众景仰的地方,但令人遗憾的是寺庙均遭破坏,仅剩下遗址可供后人观赏。
海棠山摩崖造像,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南部大板乡境内。海棠山是医巫闾山的支脉,主峰高.4米,面积14.4平方公里。在海棠山花岗岩石的崖壁上,雕刻着多尊石造浮雕,集中分布在2平方公里的裸露岩石上。其雕刻时间与普安寺建筑同步进行。摩崖造像的雕刻形式有阳刻浮雕,龛内浮雕。造像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体态健美、栩栩如生。造像大小不一,最大的造像高达5米,最小的只有30厘米。刻工刀法精湛,丰满逼真,从雕凿的刀法、线条看,给人以泥塑般的柔和,继承和发扬了晚唐的风格,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刻艺术,创造了富有民族风格的佛雕艺术。部分浮雕造像和佛龛造像左右上下刻有蒙文、满文、藏文的槛联和文字,并涂有彩绘,历经二三百年不脱落,不退色。造像种类繁多,有群像、有单像,有主有从.有立有坐,有文静祥和的造像,也有怒目圆睁,青面獠牙仇怒相,使人望而生畏。造像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金刚力士、天王、度母、药师佛等。海棠山摩崖造像是中国“东方藏传佛教*教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这些活灵活现,富于多变的摩崖造像,无论从刀法、工艺、造型、彩绘都是极为宝贵的艺术珍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杰作。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对研究阜新地区喇嘛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翔实资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惠宁寺
位于北票市下府蒙古族乡的下府村,据寺内碑文记载,成青思汗后裔阿拉坦汗的第兰世孙温布朝胡日,从满套几地方来土默特右旗巴颜和硬(今下府)亲自主持修建了琉璃瓦顶庙,后温布朝胡目的第四代孙哈穆成巴雅斯古朗图(哈贝子),于乾隆兰年(年)修建四方殿和东西厢庙,乾隆十五年(年)续建了大殿九九八十一间,东西厢庙各五间和二门庙三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赐名下府大庙为惠宁寺。惠宁寺的建筑格局效仿了北京雍和富的样式。具有蒙、汉、藏的建筑艺术特点,寺内有钟鼓楼、天王殿、讲经殿、密宗殿、合利殿和东西配殿,最突出的是中心建筑正殿共有三层,一楼有九九八十一间格房,二楼是围廊,布满壁画和一处乐队奏乐用的乐池,三楼是活佛赏景、念经的地方,三个楼层从外面看是一层,像庙,又像金銮殿,寺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惠宁寺在历史上鼎盛时期,大小喇嘛达多人。惠宁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也是当时的蒙古族文化中心,国内外著名的蒙古族大作家尹湛纳希,与惠宁寺来往十分密切。尹湛纳希名著《一层楼》书名的来意,就是根据惠宁寺大殿“外像一层,内含三层’’的建筑特色起名的。
4、朝阳佑顺寺
在古城朝阳大十字街的西南侧,坐落着一座占地l万多平方米的喇嘛教寺院——佑顺寺,俗称大喇嘛庙。该庙是清康熙皇帝恩准,由朝廷开支必建,并御赐了寺名和一尊檀香木的佛像。乾隆皇帝两次回盛京祭祖时,均在该寺内行宫驻跸,还亲书了“真如妙觉”的匾额。佑顺寺是由“绰尔济喇嘛”苏往克图大师亲自择地,康熙三十八年(年)八月望日首倡兴工建造的。绰尔济喇嘛从北京、盛京等地聘来木、瓦、石、画等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历时8年之久,至康熙四十六年(年)正月十一日竣工。这座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东西宽67米,南北长米。全寺院共五进院,在由南向北的建筑中轴线上,顺序地排列着山门殿、天王殿、红阁、大雄宝殿、客堂、宝座殿主体建筑。据统计,全寺殿阁有余间。清代,该庙历年规模最大、观众最多、活动最全、时间最长的活动是六月十五日的庙会,按规定庙会为1天,但实际为6天,即从六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在寺内戏楼唱6天大戏,到十五日正日子时,举办别开生面的跳布扎活动。佑顺寺已经历了近年的沧桑,除佛像、白塔、钟鼓楼等被毁之外,其余主体建筑皆存,并经多次修葺已复原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