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市山咀村,下午五点半,两位老人怀抱孙女在此闲坐。少子老龄化正威胁着辽宁城乡的正常运转。(南方周末记者杜茂林/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值和随后出现的年轻劳动力流出,像两只无形的大手,夹击着辽宁原有的人口结构。
辽宁省人社厅曾测算,年养老金的缺口是亿,年缺口是亿,年是亿。
如果按照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即为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早在年,辽宁就已率先进入老龄化。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
南方周末记者杜茂林
南方周末实习生张初曈
责任编辑
吕明合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沈阳铁西区劳动公园,两鬓斑白的王芳龄(化名)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一年中有八个月,已近古稀的她都会推着自行车,带上椅子、一包剃发工具和保温饭盒,站在路旁招揽着生意。人声嘈杂,但总能听到她的吆喝:“手艺好,剪一次5块钱。”
为了帮助至今未婚的儿子减轻负担,整整四年时间,只要不刮风下雨,她8点就会准时来到这里,下午5点才会离开。“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做十几单生意,生意不好,只能做四五单。”王芳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劳动公园对面的这条街上,做理发生意的老人随处可见,每做完一单生意,他们都会坐下来,揉揉肩,敲敲膝盖。“年纪大了,膝盖不行了。”一位老人说。
有时候为了“抢”生意,王芳龄会快步向前一走,卡住身位,同时手上还会轻拉另一位同行的衣袖,以减缓他的速度,紧接着的是两位老人相视而笑。
“都不容易。”王芳龄笑着说,“能多挣一单是一单。”
枯坐了二十多分钟,一位老熟客找到了她。“来,帮我理下发。”70岁的李恭城(化名)佝偻着腰背,他是坐了5站公交车,专门来此理发的。子女不在身旁,家里只有他和老伴。
一边理发,王芳龄一边要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