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千古之谜,探秘山东栖霞市方山远古观象祭祀
TUhjnbcbe - 2023/4/28 19:14:00

山东省栖霞市西南11公里处有一座胶东名山方山,方山的四面几乎都是悬崖绝壁,但山顶却是一望无际的“山上平原”,平原总面积有万平方米,因山方而平故曰方山。无论你从四周任何方向观看方山,方山都像一座巨大的方形祭坛,引人无穷遐想。方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位于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点,是胶东半岛的天地之中。

方山平原

方山西佛落顶,远处为五龙河上游蚬河上的龙门口水库

清乾隆十九年(年)《栖霞县志》记载:“大方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四周可三十里许,上方而平,东一峰特起庙,祠神张姓者,传亦唐亡将也。春日晴明时,云雾周护,起伏变幻,有城池、楼阁、旌旗、人马、树木之状,经时乃灭,若海市然。出三齐略记,为邑八景之一。”

方山平原东

方山平原中

方山平原西

方山主要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向四周流动,呈被状覆盖在山顶形成的。方山的山顶由新第三系橄榄霞石岩组成,是古近系火山活动的宝贵证据。方山山顶方正,一马平川,是栖霞境内保存面积最大的火山岩流侵蚀、剥蚀地貌,在地貌特征上具有典型特征,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奇观。

方山火山留下的熔岩

方山最为神奇的是山上平原的密林中有大量远古的石墙、祭坛、神庙、石塑龙、大路、水渠等等,一直是千古之谜。在《栖霞县志》中记载远古这里是嵎夷居住的地方,是帝尧的天文官到东方嵎夷居住之地之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测定春分的地方,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方山观象祭祀建筑群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组合,从庙、坛、墠、坎、壝、石塑龙、六器、道路等等,这都是秦汉时期和秦汉时期之前国家祭祀建筑组合的最高级别,它们能够基本完好地保存到现在绝对是个奇迹。方山观象祭祀建筑遗址庞大的规模,具有国家祭祀的性质,建设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方山观象祭祀建筑群既是一处观象台,也是一处古代帝王郊祭的畤,同时还具有古代帝王封禅的特征,都是古代王权的象征。

方山神庙

圈子墙

下面我们再盘点一下方山观象祭祀礼制建筑群的构成。在方山平原的外围有一圈一万余米石墙,这就是圈子墙,圈子墙是保护方山平原里面的观象祭祀建筑的,是祭祀建筑的壝墙。圈子墙里面有一座神庙,五座祭坛,两个坎,大量的壝墙和墠,东西大路22条,南北大路16条,5条海墁大道,有4个水塘,大量石塑龙和一些石块组成的六器,西北部还有几十条人工开挖的沟,合计积石堆有69个或组,核心面积约万平方米,地面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这在中国各大遗址中都独一无二。

方山的山上平原:天圆如张幕,地方如棋局

圈子墙

方山上的路和石墙构成一个棋盘的格局,正是古代“天圆如张幕,地方如棋局”的一种表现

东西第八大路将方山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面代表天,北面代表地。

东西第八大路东侧

南北第十大路将方山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其中东部属阳,祭祀天、太阳和祖先;西部属阴,祭祀大地、月亮和生殖崇拜。

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丹陛桥)

南北第十大路上的海墁大道毁掉后,大路变成沼泽,再也无法通行

31号祭坛在东北,形似玉璧,用以冬至日祭天。

63号祭坛在正西方,形似玉琮,在夏至日与西北部70号坎和南北第4、第5大路上的海墁大道相配合,用以祭地。

31号祭坛

63号祭坛

26号祭坛在东方,代表北斗星,祭祀太阳,代表东方、雷和春分。

64号祭坛在西方,是一个坎,祭祀月亮,代表西方和秋分。

26号主祭坛(已毁)

64号祭坛(坎)

69号祭坛代表南方,代表夏至。

68号祭坛代表北方,代表冬至。

69号祭坛

68号祭坛

26号祭坛、31号祭坛、63号祭坛既是方山祭祀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祭坛,同时也是最高的祭坛,它们的高度都在2.9米左右

31号、70号、26号、64号正好构成两坛两坎,代表四时,即26号春,31号夏,64号秋,70号冬。东面两坛代表阳,代表春夏,西面两坎代表阴,代表秋冬。

62号石塑龙

62号石塑龙

东西第二大路左侧62号石塑龙和路右侧送子娘娘庙遗址(传)

62号石塑龙南面的建筑遗址传说中是送子娘娘庙,是生殖崇拜的地方。

10号石塑龙在正南方,65号石塑龙在正北方,它们是一对组合。

十号石塑龙

65号石塑龙眼睛

56号石塑虎

56号积石堆东为龙,西为虎,是一对组合。

31号石塑龙和62号石塑龙一条在东北,一条在西南,可以看成一对组合。

日出旸谷

每年春分、秋分清晨,太阳会从方山东西第8大路东端升起,傍晚会在东西第八大路西端落下,实现昼夜等分。东西第8大路的东西两端就是天文意义的东西两端,因此这条大路对应太阳的升降向北偏5度。对应的南北第10大路的南北两端也是天文意义的南北两端,因此这条大路向西偏了5度。

每年春分、秋分清晨,太阳会从方山东西第8大路东端升起

每年春分、秋分傍晚,太阳会从方山东西第8大路西端落下

方山真正地理上的东方标志是26号祭坛,西方是63号祭坛,两个祭坛相距米,正东正西。方山真正地理上的南方标志是10号石塑龙,北方是65号石塑龙,两条石塑龙相距米,正南正北。

方山观象祭祀建筑群符合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中关于畤的描叙。方山平原四面都有祭坛,东北有神庙,中间是像田字的平原,正是在田边祭坛、神庙祭祀的一种表现,所以方山就是一处畤,道路也是专门为祭祀所设计的,是古代“天圆如张幕,地方如棋局”的一种表现,所以《栖霞县志》记载:“望之若棋局设云汉间”。

方山的格局,县志云:望之若棋局设云汉间

南北第五大路上的海墁大道

在上古时期,山东最早是东夷族的居住地,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和祖先开始出现崇拜,出现了《史记·封禅书》记载的八神崇拜。在八神中阳主、阴主、日主、月主、四时主都在胶东地区,他们都跟天文历法有关,影响巨大,就连以后的秦始皇、汉武帝等人都来到胶东半岛祭拜八神中的这五位神主。八神崇拜起源于什么时候?司马迁写道:“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其祀绝莫知起时。”

八神中,最特殊的是四时主(神)。四时神在中国古代是由四位神人构成的,他们是句芒、祝融、蓐收、禺强,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古人将这四个季节拟人化了,所以他们四位就成了四时和四方之神。句芒、禺强都是四时和四方神中的一员,是胶东地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四时神中春神是句芒,是中国古代影响巨大的一位神灵。

无论从什么方向观看,方山都像一座巨大的祭坛

句芒是少昊的儿子,伏羲太昊的大臣,居住在东方。因此句芒应该是早期东夷族某个部落的首领,他是四时神中的春神,东方神。方山在东方,自然跟方山观象祭祀建筑就有了联系,句芒作为伏羲的大臣,东方的部落首领,最早就是他在这里开始建设或者观象,只是当时还没有这么庞大的规模。句芒是人面鸟身,乘两龙的形象,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图腾,定然是融合了少昊部落的鸟图腾和伏羲太昊部落的龙图腾。方山的神庙、石塑龙留下了伏羲和句芒的痕迹。

*帝族在打败东夷蚩尤族后,经常到上古时期中国的五大名山东莱山,现在的方山巡游封禅,表示君权神授,宣示主权,所以方山上的祭坛、石塑龙也留下了*帝的印痕。

方山南北第七大路

27号祭坛

嵎夷始祖一般认为是*帝族一支禺部族的首领,称“禺虢”。他来到东海(今*海)之滨,成为东海之神。禺虢的儿子禺强在随后的时代里迁移到北海(今渤海)之滨,成为北海之神。*帝生禺虢,禺虢生禺强。禺强又叫禺疆、禺京,是颛顼的大臣,被后世尊为冬神、北方神,也是北海之神、风神和瘟神。后来禺部族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与当地的部族相融合,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新部族,称嵎夷部族。方山在胶东半岛的中心,嵎夷迁移路线的必经之路上,定然会引起他们的重视,进而顶礼膜拜。嵎夷部落产生于胶东半岛,并且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后来莱夷来到胶东半岛,嵎夷被迫向西南迁移,在西南一些地方留下一些嵎夷的遗迹。禺强也是人面鸟身,乘两龙的形象,显而易见这也是一种图腾,他们继承了原来东方句芒的图腾,变成自己的图腾,跟方山上大量石塑龙相对应。

禺强晚于句芒,都在胶东地区生活,他们即是四时神也是四方神,掌管节气时令。方山本身像一座祭坛,山上还有大量祭坛,符合《山海经》中关于钦山的描写,尤其山上大量的石塑龙,推算这里最早应该是太昊、句芒祭祀春天、生命的圣地。后来禺部族迁徙到胶东半岛和东方春天之神句芒相融合最终形成嵎夷,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方山由句芒观象祭祀的圣地变成嵎夷进行天文观测、图腾崇拜,祭祀天地、四时、四方、祖宗的圣地被传承下来。因此方山的观象祭祀建筑留下了嵎夷的痕迹。方山观象祭祀建筑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开始完备起来。

31号石塑龙外侧的壝墙、墠

墠、壝墙、石塑龙、祭坛组合

羲仲比禺强晚一些,是帝尧的天文官羲、和的儿子。因为旸谷是日出之地,是句芒、禺强观象祭祀天地日月的圣地,在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名气,因此羲仲接受帝尧的命令,来到方山嵎夷所在地的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确定春分。羲仲来到旸谷进行天文观测和四表测定,对以后天文历法的制定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羲仲到嵎夷之地旸谷测定春分,可以跟帝尧的都城平阳观象台做个对比,一般认为尧都平阳是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其中就发现了可以观察记录节气时令的观象台,可以认证《尚书·尧典》记录的准确性。此后不同朝代每次修改历法为了数据的准确都会到全国不同地点进行实地观测,有些观测点还在国境线以外,艰辛程度、复杂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个可以参考元代郭守敬等人为了编撰《授时历》时的那次四海测验,所有地点、数据记录的非常清晰。尤其这些年,国内一些专家根据《尚书》等文献的记载,以陶寺遗址为中心测量文献中记载的东表之地,最终地点定在山东省青岛市*岛朝阳山嘴矶头,这里距离方山直线距离公里。从观象台需要居中的理论来看,方山位于胶东半岛的天地之中,正是设立天文观测点,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确定春分的最佳地点。

陶寺遗址(左)、青岛*岛朝阳山嘴矶头(右下)、栖霞方山(右上)之间的关系

旸谷是羲仲来到东方进行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测定春分的地方。要想确定旸谷在什么地方首先要找到当年羲仲进行天象观测的观象台,没有观象台,一切成空。因为方山是胶东地区的天地之中,位于嵎夷地区的地理中心,符合古代观象台的设立要符合“中”的这一要求。方山上大量的祭坛、石墙、道路、石塑龙在特殊时令经过实地观测可以确定与远古天文观测、祭祀有关,应该是句芒和禺强先后营建起来的,因为句芒本身就代表着春天和东方。句芒是伏羲太昊的大臣,自然就跟龙有了关系。羲仲前来就是利用或者改造了一些他们原来的观象祭祀建筑,准确测定出春分的日期。帝尧的母亲庆都感于赤龙而生尧,自然跟龙就产生了联系,羲仲接受帝尧的命令来到旸谷测定春分,自然石塑龙就有了帝尧的痕迹。

方山上的水渠

方山上的通天大路

清溪浴马

因为古代天文历法是被王权垄断的,对于农耕社会至关重要,掌握农时就掌握了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命脉,所以羲仲才没有受到什么阻碍来到旸谷观测。方山上重要的祭祀建筑主要都在东北和东方,在易经中属于震位和离位,代表立春、龙、太阳和春分。方山附近有很多杨与旸的地名,杨和旸在古代是通假字,而方山山下不远处就有一个地名叫旸谷。胶东地区史前龙山文化类型叫杨家圈类型,杨家圈古遗址就在方山山脚下,年代可以和羲仲的年代相对应。可能大家现在感觉杨家圈和旸谷在字意上有很大差异,要是从通假字上考虑,换成旸家圈或者阳家圈,意思就变成太阳的家园,跟旸谷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圈子墙的圈字从古代命名方法看,表明它属于杨家圈。方山东面山脚下的杨家圈和旸谷村地区,范围不大,出现这么多与远古旸谷相符合的现象和地名,显然不是偶然,这里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旸谷。

杨家圈遗址现状

炎帝的母亲见到神龙首而感生炎帝,自然跟龙就有了联系,莱人是炎帝的后裔,擅长种植小麦,他们定居胶东半岛,自然就跟龙、方山有了关联。莱阳是古代莱人定居的一个重要地点,莱阳旌旗山(莱山),距离方山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这个距离和秦国的都城雍城遗址到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的距离是一样的。显然莱人定居莱阳绝非偶然,他们一定是盯上了方山上的观象祭祀建筑,进而据为己有,并且让它继续完备。拥有方山这样的观象祭祀建筑就可以成为建立一个国家的资本,嵎夷丢失了这样的祭祀重地,就代表着部落彻底失败。最终嵎夷与莱人的交战中,嵎夷败退,不得不向山东西南地区迁移。方山上许多石墙都是麦穗的形状,让人想起莱人种麦,所以方山也留下了莱人的痕迹。

莱阳旌旗山(古莱山)

龙口莱山

莱夷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受到东夷人的爱戴和敬重,控制了整个胶东半岛,是东夷最大的部族之一,这样莱夷就有更多的实力建设方山的观象祭祀建筑。春秋中期,齐国为统一胶东半岛,不断向东征伐。春秋晚期灵公十五年(公元前年)齐灭西莱国,东莱国失去西面的屏障。

归城遗址

东莱国的国都一般认为在今天的龙口市南面莱山脚下的“归城”。归城遗址是胶东地区发现最大的古代城市遗址,具有国家的性质。归城遗址距离方山40公里,汉代都城长安到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的直线距离是公里,帝王祭祀一次单程抵达需要七天。莱夷从*水河河谷向南可以直接抵达方山,也许正是因为这处观象祭祀圣地距离东莱国的国都比较远,所以在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年)东莱国灭亡时,齐国人没有破坏这处祭祀圣地。莱国和莱夷消失了,方山自此以后远离了中国*治的中心,方山上的观象祭祀礼制建筑也自此以后被废弃,逐渐湮没在树木荒草和历史的尘埃中。在以后的岁月中,方山逐渐被人遗忘,围绕在方山周围的齐地八神中的日主、月主、阳主、阴主、四时主却逐渐发扬光大,被以后的帝王顶礼膜拜和祭祀。因为方山四面都是悬崖绝壁,与四周隔绝,所以方山上的观象祭祀建筑群躲过了历史上的人为破坏,基本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

方山地区古代是东莱国的地域,汉代这里又是东莱郡,山上有大量观象祭祀礼制建筑,可以达到国家祭祀的最高规格,由此可以确定这里就是《史记封禅书》所说的*帝经常巡游的上古中国五大名山——东莱山。

大美方山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对方山和方山观象祭祀建筑得出结论,方山就是《史记》中记载的上古时期天下的八大名山,中国的五大名山,*帝经常巡游封禅的东莱山,也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钦山,是《尚书》》《山海经》中记载的旸谷。方山观象祭祀建筑是经过句芒、*帝、禺强、羲仲、莱夷等一系列的部落,或者国家首领、帝王历经多年、多代人修建的一处观象祭祀圣地。方山是远古观象制定历法,确定春分的圣地。方山是祭祀天地日月,进而沟通天地,宣示君权神授的圣地。方山是求祷国家安宁,农业丰产,国泰民安以及帝王个人福祉的圣地。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方山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以及进行天地日月祭祀的功能。可以廓清四时神中的句芒、禺强以及*帝、嵎夷、羲仲、莱夷和旸谷的关系,基本可以确定方山就是《山海经》中的钦山,《史记》中的东莱山,《尚书》《山海经》中的旸谷就是方山及其东面杨家圈和旸谷村的这块谷地,方山是羲仲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测定春分的地方。

日出旸谷

参考文献:

1: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编《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年11月第一版

2:何驽:《在陶寺遗址中寻找尧舜》《光明日报》年8月28日

3:何驽:《制度文明:陶寺文化对中国文明的贡献》《南方文物》年第3期

4: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齐鲁书社年7月第一版

5:孙进:《青铜器中的古莱国与中原王朝》烟台大学学院报,年第二期

6:陈万鼐:《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天文篇上下集》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出版

7:高广仁:《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

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

9:方辉:《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

10: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11:张学海:《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

12: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出版年11月第一版

13:迟克俭:《古莱国初探》《齐鲁学刊》年第1期

14:丛领滋:《莱与东莱两国论》《管子学刊》年第3期

15:逄振镐:《莱夷与莱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年第2期。16:王献唐:《*县器》齐鲁书社年版17:杜在忠:《莱国与莱夷古文化探略》《东岳论丛》年第1期。

18:栾丰实、靳桂云、王富强《山东栖霞县杨家圈遗址稻作遗存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考古》年12期

19: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I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8卷年第3期

20:黎耕、孙小淳:《陶寺IIM22漆杆与圭表测影》《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年第4期

21:严文明、吴诗池、张景芳:《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史前研究》年

22:田亚岐、陈爱东:《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年第6期

23:迟克俭:《古莱国初探》《齐鲁学刊》年

24:何驽:《从精神文化考古的维度看中原观念的出现与形成》《中原文化研究》年第5期

25:何驽:《陶寺圭尺补正》《自然科学史研究》年3期

26:何驽:《从陶寺观象台IIFJT1相关尺寸管窥陶寺文化长度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年第10期

27:何驽《陶寺圭尺“中”与“中国”概念由来新探》《三代考古》年

28:关增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自然科学史研究》年第3期

29: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年第3期,

30:曹斌《胶东铜器与西周纪莱》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年

31:周昌富:《莱国姓氏与地望考》《齐鲁学刊》年第1期。

32:宋承钧:《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东岳论丛》年第1期

33: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朝阳市文化局编《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年4月第一版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年2月第一版

35:王德善:《风雨齐长城》山东地图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

36:郭郛:《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

37:司马迁:(西汉)张大可注《史记新注》华文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

38:孔丘:(春秋)《四书五经》线装书局年3月第一版

39:冯时:《星汉流年·中国天文考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

40: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红山文化研究——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

41:王睿、林仙庭、聂*:《八主祭祀研究》文物出版社年5月

42:冯远、张晓凌:《中国绘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

43:方辉:《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

44:李坤:《中国大考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

45:李季:《千秋索引,百年寻觅——中国文明的起源》四川教育出版社年7月第一版

46:苏湲:《中原考古大发现Ⅱ·殷墟之谜》河南人民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

47:蓝深:《寻找伏羲的器具》敦煌文艺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48: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

49:巩启明:《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

5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51: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年2月第一版

52: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良渚文化研究中心编《良渚文化探秘》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53:耿建*:《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54:苏湲:《*帝时代——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之谜》清华大学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

55:韩欣:《考古中国》天津古籍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

56:*能馥、陈娟娟:《中国龙袍》紫禁城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

57:宋镇豪、肖先进:《夏商周文明研究·五——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出版社年8月第一版

58:三星堆博物馆编《三星堆:古蜀王国的神秘面具》五洲传播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

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化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60:于倬云:《紫禁城宫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3月第一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之谜,探秘山东栖霞市方山远古观象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