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沈彬彬
年3月的一天,在北京丰台区南苑路的一家小面馆里,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吃了一碗清江三鲜面。面条是典型的温州做法,加了足料的小*鱼和其他海鲜。老板和大多数食客都是温州乐清人,点单、上菜,全程乐清话。
20多年来,这一带都是温州人在北京的聚居区,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大红门。鼎盛时期,约有11万温州人聚集在这个与天安门直线距离大约5公里的地方,从路边摊做起,一度主导了华北地区的服装批发生意。
年之后,北京的城市定位越来越清晰,服装批发市场之类的非首都功能开始向外疏解。凝聚着一代人青春岁月的大红门,在新时代有了全新的方位。在此经商多年的温州人,在无可抗拒的变革面前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其中三位。他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其他人,但他们的人生轨迹,是一代温州人不断奋斗的缩影。
“门”中人:
从市场到商场
年,陈胜勇来到大红门。那年,他19岁。
那是温州商人在北京开辟商业疆土的年代。卖眼镜的聚集在朝阳区,电子产品销售聚集在西四,而丰台区大红门则是做服装的乐清人、做纽扣的永嘉人的大本营。
上世纪9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少林寺、武当山、行侠仗义是那个年代很多温州年轻人的“梦想”,他们拜师习武、兄弟情深。武侠世界的老乡情结、师徒情谊,被温州人带进了生意场,“师傅带徒弟”“先富带后富”“老乡带老乡”在大红门盛行。
陈胜勇就是这样被“带”来的。他最初跟着父母在东北做服装生意,同时因为对武术痴迷,一边还在拜师习武。而教他“功夫”的老师,就是后来在北京做生意时的良师益友、著名浙商卢坚胜。
因为感觉东北的生意不太好做,又听说北京机会多,陈胜勇动了闯京城的念头。年,陈胜勇来到北京,在乐清老乡扎堆的大红门寻到一处落脚点。
彼时的大红门还是远离市中心的北京“郊区”,以乐清人为主的服装小摊贩聚集在这里,几个人合租一间房子,没日没夜地加工服装,再卖给北京市民。服装地摊在道路两边“野蛮生长”,欣欣向荣。大红门甚至出现了“浙江村”、“温州村”——村里通行的语言是温州话(主要是乐清话),遇到纠纷和问题,用江湖法则和老家规矩解决。
但是路边摊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城市管理部门担心市容市貌、交通拥堵、违规占道、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看起来既务实又充满智慧。就在陈胜勇到北京的这一年,温州市工商局和北京市丰台区工商局联合向商户集资,推出临时摊位市场,以改变随意摆摊的乱象。后来闻名一时的京温商场、连发窗帘城等市场,就是在那时出现的。
年10月19日,工人在拆除北京永外连发窗帘城的标志。当日,位于北京南三环木樨园桥东北角的永外连发窗帘城关停,原址进行产业升级。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部分嗅觉敏锐的人开始放下服装生意,“炒”起了摊位。这是第一批市场投资者的雏形,部分温州商人在市场摊位的买进卖出之间,赚到了在大红门的一桶金。
有人从此开启了炒家生涯,也有人搬进市场,借着“升级”的机会把服装生意做大。
年,陈胜勇用元从别人手上高价买到一个位置较好的摊位,虽然价格已经高出五六倍,但他觉得值。
陈胜勇回忆,、年是生意最好做的两年。衣服是自产自销,他雇佣了十几个工人加工服装,几乎是做多少卖多少。一天一家人做几百件衣服,放在摊位上,一个早上就卖完了。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在华北地区声名远播,不仅北京客户,来自东北、内蒙、山东、河北等地的客户都在大红门进货。在批发市场背后,大红门地区形成了一条服装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布料市场、辅料市场、服装加工厂、物流运输自发地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比如最早的布料市场离京温商场只有米左右。
产业集聚,交易红火,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0多年。只要肯吃苦,产业链上的人都能赚到钱。陈胜勇在做大服装生意的同时也开始跟着师傅投资一些市场,大红门丹陛华小商品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在北京做生意,对形势的研判格外重要。
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在“北京欢迎你”的歌声中,陈胜勇和他的伙伴们捕捉到风向转变的信号。市场运营者间流传着一个消息:城区名声很大的“动批”(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要整体搬迁到廊坊。陈胜勇对此的认识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越来越显现出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北京作为首都,必定要有适合它的定位。”加上北京日益严重的堵车、空气污染等情况,让陈胜勇以及他的同伴们预感到,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和北京分别的时间即将到来。
开办市场的温州人在年开始为未来的去向布局。在大红门地区颇有威望的浙商、陈胜勇的“武术老师”、北京京都联合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坚胜,就是在这一年开始牵头在河北永清进行投资,建造浙江人自己的服装生产基地浙商服装新城和以服装产业链为主的云裳小镇。陈胜勇跟着师傅奔忙在北京和永清之间。
年5月16日,来自北京大红门商圈的8家主力市场签约落户河北廊坊永清县台湾工业新城的永清国际服装城。此次签约落户的8家市场是北京京温服装批发市场、北京大红门纺织批发市场、北京永外连发窗帘城、北方世贸轻纺城、北京世贸国际鞋城、北京正天兴皮毛市场、北京世纪丹陛华小商品综合市场、北京盛购礼品中心。新华社记者卢锋/摄
年,大红门的温州商人听到了一个新鲜词汇:疏解。从字面看,“疏解”就是把原先紧密聚集在一起的东西分散出去。市场云集的大红门显然是疏解区域之一。部分市场和商户在疏解过程中退出北京,转战附近的河北、天津。
但对在北京耕耘多年的陈胜勇而言,走是不甘心的。而且,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会因为市场的消失就消失,他想,不如留下来转型。
就在这一年,大红门丹陛华小商品市场按照北京市的相关*策进行了升级改造。按照“”的标准——商户减少50%,单个铺位面积大于50平方米,20平方米只能有一个营业员,丹陛华由原来的批发市场转变为零售商场,个摊位减少到个。
事后看起来,留下来转型是个不错的决定。由于其他同类批发市场大部分已经疏解,升级后的丹陛华作为区域内不多的几家小商品商场之一,反而迎来了新的高峰。“环境比以前好了,铺位虽然少了,但是物以稀为贵,反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陈胜勇说,他现在的目标是把丹陛华小商品市场打造成北京知名的小商品商场,北京市民只要想买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就能想到丹陛华。北京城南大开发,规划中的南城湿地公园,在陈胜勇眼中都是丹陛华小商品商场发展壮大的新契机。
结束与开始
最鼎盛的时候,胡志斌在大红门地区拥有多家市场,大多数集中在南苑路两侧。
年,“浙江村”经过一轮大范围的转型治理,升级为大红门商贸区。在那一轮变革中,正规的批发业态开始在大红门的土地上快速生长。胡志斌就是赶上这一轮机会的温州商人之一。在别人忙着做服装生意的时候,胡志斌“在金矿旁边卖水”,投资建设了一个菜场。
从菜场开始,胡志斌在20多年的批发市场投资中,涉及五金、服装、皮草、面料、窗帘、辅料等领域。在大红门一带,说起市场经营,没人比胡志斌更有发言权了。
和大部分温州商人一样,胡志斌身上有低调、务实、敢为人先的基因。他承认浙江人在大红门创业初期确实很辛苦,“但是做买卖本来就辛苦”。创业过程中天天睡地板、遭遇资金紧张等等,在他看来都是小困难,是体力上的辛苦,称不上坎坷。他对“坎坷”的定义是:无法掌控的外部环境变化。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启动,胡志斌的市场逐渐变成了过去式。在差不多两年时间里,他的重要工作就是配合*府将这些市场逐步关闭,与所有商户一一解约。
一切归零。
年12月18日,北京北展地区建设指挥部、大红门疏解办分别与河北省永清县人民*府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合作在永清经济开发区举行签约仪式。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这不是胡志斌第一次面对这种局面。多年前的“整顿”,如今的“疏解”,都没有让他灰心逃离。作为一个从商多年的温州人,他善于从正面去理解形势的变化。他也是这一轮变革中选择留下的人之一。“浙江人是做事的人,要在自己走的这条道路上有所作为。”胡志斌称自己是“老北京”,22年来,他的人生已经与大红门、与北京紧密相联。“我的事业都在这里,不想离开。”
胡志斌的办公室就在他曾经的市场边上。市场被施工时常见的蓝色隔板围了起来,大门紧闭,在等待着胡志斌给它一个新的定位。
胡志斌在埋头研究首都的功能定位,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