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元:本义为头,引申为首,第一。
2、爆竹:本为燃烧竹子使其爆裂发出响声,以驱*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的一种习俗,以驱邪避瘟疫求长寿。
4、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5、桃符:春节时人们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画着神像,悬挂在门旁,用来祛邪。后来代指春联。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卒谥“文”。庆历二年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年)任参知*事(副丞相),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熙宁七年(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年)再次辞相位,退居江宁半山园。初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家和改革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文雄健峭拔,硬瘦通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擅长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像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初次拜相开始推行新*之时。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随即又进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于是上书主张变法。次年王安石任参知*事,主持变法。当年新年,王安石看到春节情景,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作此诗。
作品赏析
《元日》这首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热闹欢乐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年,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由此抒发了作者革新*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提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中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逢年遇节燃放爆竹,全家上下饮屠苏酒,更换桃符,以求驱邪吉祥,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
第三句说千家万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明之中,表现出这首诗的象征意味。使作品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因为作者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正如人们用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弊,施行新*。王安石对改革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
最后一句充分表现了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全诗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含蓄有味。
新年(春节)诗歌作品选读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唐·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癸巳除夕偶成
清·*景仁
其一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其二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