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过去盖房,大多使用木料,在木料摆放和安装时,民间有许多禁忌和规矩。这里有两句在农村流传的建房俗语,充分体现了这些民俗禁忌和规矩。这两句建房俗语:“晒根不晒梢,晒梢把祸招”;“晒梢不晒根,晒根绝一门”,或者“晒梢不晒根,晒根断儿孙”。
将两句俗语放在一起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意思完全相反。建房时,既不能“晒根”,也不能“晒梢”,根梢都晒不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禁忌和规矩呢?让现在的人感到非常费解。
1、什么样是“晒根”和“晒梢”?
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晒根”和“晒梢”两个词,在过去农村建房,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一棵树还活着时候,是直立站着的,人们习惯把树挨着泥土的底部称为树的根部,有的地方称为树蔸,把树的顶端称为树梢,又称稍头,也有的地方称为树尖。
把树砍倒以后,人们依然沿用这种称法,原来树生长时的底部称根,顶端称梢。哪怕是把树截成若干段圆木,每一根圆木也同样是这种称法。按树生长时分上下两端,上端称稍,端面的称根。同样的道理,把圆木锯开后,成为木板和木枋,还是把上端的称梢,下端的称根。这就是农村人们对木料“根”和“梢”的区分。
“晒根”和“晒梢”,就是说,房屋建好后,不管是柱子、檩条、木枋、木板等材料,太阳从东边出来,从西边落下,只要能晒到木料(包括木板、枋、檩、椽等构件)的根部,就叫晒根,能晒到木料的梢头,就叫晒梢。如果木料全暴露在阳光下,根和梢皆能晒到,那就叫做“见阳”(朝阳)。如果太阳晒不到根和梢,那就叫做“藏阳”。
2、过去建房木料安装和摆放的讲究
过去,农村建房木料安装和摆放的非常讲究,尤其以我国传统建筑工艺中的卯榫结构为主木制房屋,最为讲究。
卯榫结构是我国古代木质建筑常用的结构,后来推广到各种家具、小型器具、棺材等的制作。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充分体现了我国木工行业古老的文化和智慧。直到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在诸多建筑和木器方面,依然传承这种古老的技艺。
我国古代民间建房择址,对于地理环境的选择,宜“顺势”,忌“逆势”。民居修建过程中的木料使用,也有同样的道理。木料宜“顺势”,忌“逆势”。人们认为,树向上生长的方向为“顺势”,也就是说顺树生长的方向;与树生长方向相反则是“逆势”,也就是说与树生长的方向相反,倒过来了。比如,木房竖排,柱子与树生长是一个方向,用木板拼成的木墙时,所有的木板和竖枋都是根朝下,梢朝上。
这里为了便于说明,以坐北朝南的四排三间(四排三进)的正房为例。木排的穿枋(横向),也有方向性,梢头朝里,根部朝外。也就是说,木排的穿枋梢朝北,根朝南。其中的寓意,是财富朝屋内进(进财)。
开间枋和开间檩条(四排中柱之间相串连为檩条,其他柱子之间相串连为木枋,开间枋又称横拉枋),左右两间(进)的檩条和枋,根部朝中间的那间(进),梢头中一间的(进)一层都是堂屋,上面顶部为主梁木,二者都是一座房屋的灵*所在,是最神圣的地方。中间一间(进)的开间檩条和开间枋,根部朝东(左),梢部朝西(右)。
房顶上的钉椽子(有的地方称椽皮)檩条放置,与开间檩条和开间枋的方向是一致的。
房顶钉在檩条上的椽子,在人字顶上,根部朝下(屋檐),梢部朝(屋脊),与木柱的方向是同样的道理。
3、建房木料安装和摆放的民俗说法
人有生就有死,没有长生不老的人。房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有阳宅,就有阴宅。阳宅是供活人住的地方,阴宅是供去世之人住的地方。活人住的房屋,人是直立行走的,头部向上,脚在下面,与树的生长是一个方向,树的梢头在上面,根部在下面。
过去,人去世后,装入棺材。棺材在农村不同的地方称法不同,称之为“老屋”、“寿屋”、“千年屋”等。人们把棺材也看成是“屋”,即去世之人住的“屋”。因此,农村把做棺材称为做老屋,把建房称为“做新屋”。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棺材是人们平时比较忌讳的物件。
人住房屋的木料是顺着树生长的方向,而去世之人住进棺材时,则是与树生长的方向是相反的,头枕木料的根部,脚在木的梢头,寓意老人头入地,是体身的回归,古人则认为是“魄”的回归。
我国民间的民俗禁忌,有很大一部分与死有关,也与丧事有关,这是一种联想性的禁忌。凡是与死有关,与丧事操办有关,甚至与祭奠、祭祀有关的一些事项,均被民间列入禁忌之列。即便是现在,如果有人将死、丧事之事,与某人相关联,人家肯定很烦。这就是所谓的禁忌。读者朋友可以仔细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因此,活人住的房屋与老去的人住的房屋,肯定要有区别。木料的安装与放置方向“顺势”,就是活人住的房子,而木料方向为“逆势”,则是去世之人住的房子。这就是农村在建房子时,木料不可随便乱安装和乱摆的原因。
过去的农村木匠师傅,在给人家装房子的时候,辨别木板子的根部和梢头,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技术,来不得半点马虎。过去山上大树比较多,大树锯成圆木,圆木再锯成木板后,均去了边。没有经验的人,很难看出木板哪端是根,哪端是梢。木匠师傅只要看看木板的纹理,就可识别出木板的根和梢。如果木匠不懂这些,把木板装倒了,也就是梢在下面,根在上面,就是犯人家的忌讳。这种情况主人自然不高兴,也是不肯干的,要木匠师傅拆卸后返工,返工即重新来做。
4、为什么农村会“晒根不晒梢”和“晒梢不晒根”两种不同的说法呢?
那么在农村,“晒根不晒梢”和“晒梢不晒根”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现在确实有很多人难以理解。主要是有的地方只有其中一种说法,而没有另一种说法。这样就会让现在的人容易产生误解。
比如说,河南境内不同地方就出现两种说法。有的地方说:“晒根不晒梢,晒梢把祸招”,另一些地方则说:“晒梢不晒根,晒根绝一门”。现在有一些人对这两句俗语的意思,多少了解一些,知道是指房屋上檩条的摆放,但是不是很全面。
现在人们包括一些民俗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普遍认为,这应该是两地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民俗,是民俗风俗的传承的变异性。
任何民俗确实有变异性的特点。历史上的传统民俗的传播,主要是依靠言传身教,而民间俗谚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下来。民俗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之中,发生一些变异,再也正常不过。比如说,有些民俗传承和传播过程中,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这是因为在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容易产生出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再就是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民俗在不同地方,具体形态上也会有差别,有的会大相径庭。
这种说法,从一般的理论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角度来看,民俗文化发展变异过程中,又存在的特殊性,即有的地方发生了变化,而另一些地方依然保存其原始性。
仍然以中原地区为例,中原地区我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民居从远古的穴居到半穴居,从地下转移到地上,有了杆栏式木建筑物,再由木建筑发展到砖木结构的建筑,这是文明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文明的进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发展得快,那么其民俗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代发达的中原地区就是如此。中原地区,不仅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其建筑工艺上也发生了变生。而另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民俗变化就比较小。
就拿现在的社会来说,发达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大多数的传统民俗变化要大一些,而欠发达地区,或者偏远地区,传统民俗就要保存得原始一些,也要完整一些。这就是一些民俗专家在考察传统民俗时,很少在现代化的城市,或者城郊,而是喜欢去偏远的山村,道理就在这里。
中原地区的主要古民居,以青砖青瓦房屋的砖木结构为代表,其古代人们使用的木材,大多被砖所代替,只保留了主梁、门窗及人字形的屋顶。而屋顶大多为封闭式的,其中的檩条和椽子,檩条并不曝露在外。也就是说,“晒根不晒梢”和“晒梢不晒根”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只能说在中原地区还保留了远古的一部分民俗特征。因此这两种说法,已没有了实际义,仅仅是为了保持建筑构件的一致性。
当然,这里民俗风俗差异性,也与地理环境、用材差别、工艺改变有很大的关系,木材丰富的地区,大多就地取材,建的大多是木房子,而木材缺乏的地区,建的是砖房、土坏房、石头房等,房屋使用的木材越来越少。也就是因为如此,“晒根不晒梢”和“晒梢不晒根”变成了一种不完成的民俗。但不可否认,这些不完整的民俗,既然流传下来了,就是当地的民俗。正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说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
5、“晒根不晒梢”和“晒梢不晒根”的完整含义
“晒根不晒梢”和“晒梢不晒根”的说法,其实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两都所指的,属于民居结构当中不同的两种构件。“晒根不晒梢”指的是房顶上盖瓦的椽子,“晒梢不晒根”指的是房顶上钉椽子的檩条,指向是不同的。
上文已经介绍了檩条和椽子的放置规矩,这里就不再重复。在木结构民居中,房顶上的檩条的放置,都是檩条的梢伸出木山墙,超出木山墙在一米二到一米六之间。这主要是因为,檩条的梢伸出后盖上瓦,就可以给木山墙挡雨,免得木山墙长年受到雨水的淋湿而腐烂,对木山墙起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檩条的根部比梢头要重,这也是为了考虑向外伸出的檩条稳定性问题。卯榫结构的房屋,整座屋架是不能用一颗铁钉,只有椽子才可用铁钉。檩条是靠卯榫结构中的榫头和卯眼咬合相连接,由木柱、木瓜(屋顶支撑点构件,相当于木柱的上面一节,做成木瓜样子,用木枋串连,就像瓜藤一样,寓意瓜藤连绵,子孙万代)托举。这样檩条比较重的一端就放在支撑点上,与另一根檩条,榫头和卯眼咬合相连接,有利于屋顶的稳定性。如果檩条的根凌空伸出在外,檩条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屋顶极不稳定,伸出外面的檩条过长,盖瓦后,重心失去平衡,会使屋顶塌陷。
这里仍以坐北朝南的正屋为例。当太阳从东边出来的时候,太阳就会晒到朝东边伸出来的檩条的梢,当太阳西落的时候,太阳就会晒到朝西边伸出来的檩条的梢。
椽子的放置,根部屋檐处,梢头放在屋脊。一方面与柱子、木板墙等构件保持了一致性,服从所谓的“顺势”,另一方面,木结构房屋的屋檐都要前伸,绝大多数房屋的椽子在檐口是要露出来的(有的人家安装了封檐板,椽子不外露)。而椽子的根部要比梢头耐腐。既然椽子的根部在外面,太阳一般很容易晒到。
以上两种情况就是“晒根不晒梢”和“晒梢不晒根”的说法的真正含义,两者并不矛盾,也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是房屋的构件放置规矩不同而已。
现在,在我国一些农村,依然有保存完整木结民居,而有一些南方山区,因一些人受不钢筋混凝土砖房的潮湿、寒气影响,依然钟情建造这种传统木房子,冬暖夏凉。现在可以说,我国传统的卯榫结构木结构房屋,并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对于农村民居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是现在的卯榫结构木结构房屋也与时俱进,有了很大的改进,让人居住在里面更加舒适。
现在,农村一些钢筋混凝土建的民居,因怕顶楼夏天太热,雨季漏水,很多人家采取屋顶盖瓦的办法,这样新式民居之中,依然有一部分使用檩条和椽子。
6、这两句俗语有没有道理?
民间流传的两句建房俗语:“晒根不晒梢,晒梢把祸招”;“晒梢不晒根,晒根绝一门”(或者“晒梢不晒根,晒根断儿孙”),到底有没有道理?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晒根不晒梢”和“晒梢不晒根”就是一种模式,是过去农村建房的标准形式,也可以说是人们建房时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民俗历史来看,乡村民俗,一旦得到了一定范围内人们的公认,并约定俗成。民俗一旦形成了某种文化模式,就会有超常的权威性,人们就得无条件地遵守。
两俗语中后半句,“晒梢把祸招”指的是容发生安全事故,有一定道理。而“晒根绝一门”、“晒根断儿孙”,与农村很多俗语一样,既带有夸张性,也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民俗中的神秘性,以吓唬的方式来对人们建房过程进行规范,这也是传统俗语惯用手法,不足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