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从出生直到今天,一直是中国人最喜爱文人之一,除了与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关,更和他煜煜生辉的人格因素密不可分。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这段话足以表达后代对东坡等四人的景仰之情。
论诗歌,苏东坡现存诗作多首。诗风浩荡婉约皆有,风格多样,曲折斑斓。可谓天生一支健笔,写尽天下风流。
论散文,其散文作品有多篇,如苏轼本人所言,他写散文:“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他把胸中波涛,丘壑万千的气象,化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妙文笔,境界旷达,一泻千里,而又收放自如,非文章圣手不能做到。
论书画,其作品虽传世不多,但真迹《枯木怪石图》是文人画的代表作,笔墨浓淡相宜,意趣盎然。苏轼明确倡导文人画要做到:“诗画一律”,促进了诗、书、画的结合。
论词作,东坡现存三百五十多首,在词作家中也属于高产。相较于苏诗和苏文,苏词改变了婉约为主的词风,带有明显的创新色彩和突破性,清人刘熙载赞叹苏轼:“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词内涵的丰富性。
元丰七年岁末,苏轼曾写《浣溪沙》一首,中有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被广为传诵至今,原词如下: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在词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和事由。元丰七年,也就是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距离农历新年五六天的时间,苏轼被贬*州五年后,要迁移汝州。在此期间,他和好友刘倩叔同游南山,发此感怀,写出了人生境界。
上片以“细雨”起兴,点名时间和天气,接着长镜头推向河滩,并聚焦在洛涧之水汇入淮河,漫漫河道如人生之路,蜿蜒曲折。
在一个斜风细雨微凉的早晨,作者和朋友出门游览南山。一路上只见河滩上淡淡的烟霭,笼罩着几棵柳树,山岚中的柳树,在朝阳的映照下特别妩媚。清澈的洛涧水流汇入淮河,河水幽邈远去,逐渐和远山、天空交织在一起。
这一幅场景,不由得让作者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
下片作者将镜头拉进,让我们从镜头里看到了人间烟火气。从“晓寒”走到“午盏”,半天的时间过去了,口也渴了,人也饿了,就近找一个饭庄歇歇脚。
宋代流行点茶,点茶时,茶盏表面会浮起茶沫,作者形容茶沫如“雪沫乳花”,喝完茶,再来一盘刚从山间挖来的嫩绿的蓼茸蒿笋,随意清炒就很可口。早春时节,能吃上一盘带着山野气息的鲜爽蔬菜,何其畅快。人间有此素淡的美味,心中升起淡淡的欢喜。
苏轼一直在围绕“清欢”二字做文章。上片的“细雨”“斜风”“淡烟”“疏柳”其实都在为尾句的“清欢”做铺垫。
下片的清茶一盏,素菜一盘,更是远离喧嚣之后,沉淀身心的可口之物。也在暗喻人生事顺其自然就好,追名逐利终会被欲望填满,无欲则刚,人生才有几许清欢慰藉心灵。
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一职,随后例行公事写了谢恩奏章,因奏章中“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有“先进”等词难入新法派之耳,随即被弹劾。
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抓。渡江时,苏轼自己曾说“想跳湖”,然而不忍“罪责”祸及家人朋友,打消了念头。回到京城就被关在御史台,这就是“乌台诗案”。
出狱后的苏轼被贬*州,俸禄微薄,自己生病还要养家糊口,他换上布衣,躬耕于垄亩,以苦为乐,诗词风格日间炉火纯青。他说“恶衣恶食诗愈好,恰是霜松啭春鸟”。他的诗词如他的人生,奇警中有幽默,豪放中有典雅,雄浑中有旷达。
初到*州,心情落寞的苏轼写了《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有志,奈何被束缚了翅膀。之后他在《西江月》中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是他人生路上踏破坎坷之后的真实情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在《定风波》中所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世事无常,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唯有豁达面对,放下羁绊,放下纠结,珍惜当下,活在当下,示意时绝不失志,跌倒了奋力爬起。大不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在*州的五年时间,是他人生最落魄艰难的时光,也是他放下过去,面对当下的一段时光。经历过千难万险,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因为放下,苏轼完成了人生重要的蜕变,才有了后来的东坡先生。
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次去爬山,山顶有松风亭可歇息,可是东坡半途有些累,感慨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意思是,我不必非要爬到山顶亭子里才休息,随时累了,随时休息,感受当下静好,感受清欢悦心。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