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这句朴实的台词正是出自著名豫剧《朝阳沟》选段。这部作品从诞生之初就描绘了农村在生活画卷,展示了人情之美,时至今日依然是登上河南春晚舞台最多的戏曲。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朝阳沟》的台前幕后。
一、7天写就的经典年,河南省文化局副菊长(敏感词)冯纪汉找到了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杨兰春:咱们文化局要开个全省工作会,你得拿出个戏呀。
杨兰春问:多长时间?
冯菊长说:一个星期。
杨兰春说:你可拉倒吧,白开玩笑了,连写带排七天能搞成戏?
冯菊长哈哈一笑,撂下两盒烟就溜了。
杨兰春嘴上说着不可能,实际上心中早有创作计划,只是还不太成熟,冯菊长的话只是让这部作品“早产”了而已。
当年,国家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召,杨兰春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在登封县参加抗旱的经历,在经过两天的深思熟虑之后,他灵感乍现,文思泉涌,初稿几乎一气呵成。
初稿完成后,杨兰春立即把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演员们集中起来进行排练。起初,杨兰春还用录音机把编好的唱词记录下来,没想到录制速度都赶不上他的创作速度。排练的过程中,突然灵感迸发,他就随手记录下来,有些台词居然是写在纸烟盒背面的。到了最后几场戏的时候,他就干脆到排练场上直接口述,让演员当场串词。
就这样,连续7天7夜“跟头流水”的赶作业,换来了一部经典的诞生。据杨兰春回忆,当时的布景、道具加在一起,一共花了19块5。
年3月20日,《朝阳沟》如期在郑州的一个剧院举行首演仪式。台下黑压压一大片,坐着的是来自全省各地、市、县的文化局一把手。冯纪汉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这部剧的编排经过,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戏马上就要开场了,杨兰春说“等等,还有四句词还没想好”,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杨兰春赶紧编好的四句词,又说:再等等,戏还没有名字。全场又是一阵大笑,杨兰春想到曹村有座朝阳寺,那里到处都是山沟丘陵。
于是,豫剧经典《朝阳沟》就在一片轻松的哄笑声中,正式亮相。
二、朝阳沟精神表面上看《朝阳沟》7天就能写完,实际上绝非一个应景之作。它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塑造人物性格是它的出发点,表现人物真情实感是它的追求。
当年,河南豫剧三团有一项制度,除了排戏和演出之外,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登封和林州就是三团体验生活的基地,他们不仅要参加春种秋收,还要帮助群众挑水做饭,样样活都不能落下。
因此,《朝阳沟》中人物的语言通俗易懂,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家里地里都能干,十人见了九人夸
肯下力,有文化,不愁当个啥?啥、啥。。。。
当个农业科学家。
这段家长里短的对唱,朴素而又风趣,浅显而又明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母女情、婆媳情、邻里情,如同一碗热气腾腾的河南烩面,带着朴素的热忱,混合着熟悉的鲜香,扑面而来。
“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步放稳劲使匀,那个草死苗发土发松”
《朝阳沟》中这些挑水、锄地、喂猪的唱词,都是真实生活体验加上了舞台表演的美感,只有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走一道岭来翻翻一架山,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这段如同大白话般的台词,不闪光,不绚丽,不灿烂,就像大夏天吃了一碗濮阳凉皮,Q弹筋道,滑不留口,浑身都透着舒坦。
杨兰春扎根于中原大地,擅长以农村、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他熟知豫剧传统,能于细微处关照豫剧观众的审美情趣。传统豫剧中的唱句,一般是十字韵,七字韵,五字韵。杨兰春创造性地借鉴“武安落子”为这部豫剧写出了“三字韵”。
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清凌凌,
麦籽个个饱莹莹,白菜长的瓷丁丁。
这段唱词不但完美契合了婆婆初见儿媳妇时的愉悦心情,同时用河南特有的方言,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取得了新颖别致的艺术效果。
《朝阳沟》最经典的莫过于银环妈这个泼辣刁钻的形象,她跳脚叫骂的语言更是观众捧腹不已。
她指着我脑门把眼蹬,高一声低一句骂破喉咙
一晚上没有关电灯,脚踩门台骂到天明,
她一直骂到七点钟。
这段台词如一碗逍遥镇胡辣汤里又放了三勺爆炒辣椒油,麻辣鲜香,提神醒脑的同时让人直呼过瘾。看戏的过程中,观众的情感始终跟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走,在人物的嬉笑怒骂中获得了酣畅淋漓的审美感受。
这些喜剧人物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加上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活灵活现,观众对他们的喜爱,甚至不亚于主要角色。《朝阳沟》中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朴实醇厚的语言唱词,真切细腻的世情描写,都是生活给予全体剧组的丰厚馈赠。
杨兰春说,“我平时喜欢到农贸市场转悠,观察各行各业的人物,向小商贩学叫卖,找货郎学唱失传的罗卷戏,或随便蹲在算卦、修锁、卖菜,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是创作的源泉。
这正是,心中有人物,笔下有乾坤。
三、从豫剧到电影年,《朝阳沟》参加了全国现代戏汇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了大银幕。电影版《朝阳沟》相对原版有所删减,但是主要情节、唱段依然保持了原有的特色。
《朝阳沟》的开场是在一个公园里,银环等着栓保从朝阳沟来找她,手里拿着一份报刊。在年的版本中是《戏剧报》,在舞台剧中则是《人民日报》。
到了电影中,银环看的是《中国青年报》,上面清晰的印着头版大标题“到农村做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朝阳沟》创作的年3月,《中国青年》密集地进行着“动员青年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一系列宣传和讨论。
《朝阳沟》的主线写的虽然是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在这条主线背后,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人物的情感状态、情感历程、情感逻辑,都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和表达。
当时,表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题的现代戏不计其数,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大多数都成了过眼烟云。只有《朝阳沟》经久不衰,成为了超越时代的经典。
在时代背景的外衣下,包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和他们真实饱满的情感。当年栓保批评银环的那些话语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
当时的报纸将青年人身上的毛病归纳为,傲气,娇气,堕气,暮气。
其实正是现在青年人身上浮躁、傲娇、佛系、躺平的新说法而已。
《朝阳沟》上映后,银环和栓保每天都以麻袋为计量单位,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许多青年在他们的感召下,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思想,纷纷响应号召上山下乡。银环、栓保的唱段,几乎成了那个时代街头巷尾传唱的流行经典。
这部豫剧仿佛老中医的一剂寒热温良的汤药,真正达到了调理阴阳,升降攻补,滋阴降火,对症下药的功能。《朝阳沟》也成为了现代豫剧的翻身之作,连接上了时代的脉搏,跟上了时代的主旋律。
该片一经上映立即风靡全国,发行拷贝数量位居当年榜首。人民文学出版社、音乐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5个版本的《朝阳沟》京剧、评剧、吕剧纷纷改编、移植、演出过该剧。
观众从人物的性格、行为、语言、情感中,感悟了生活的多味,体验了世间百态的丰富,收获了审美愉悦。在那个年代,《朝阳沟》传递给观众的真情实感,犹如久旱的甘霖,滋润着观众的心田,拨动着观众情感的琴弦。
白羽点评:如今,重看《朝阳沟》这部经典,如同将一张地道的南阳鸡蛋灌饼捧在手心。它既没有美轮美奂的卖相,也没有浓厚激烈的口感。只有那闪亮酥脆的面皮,夹着生菜的脆爽,蘸满的鲜甜酱汁,裹着一抹历史的金*,咬上一口,即使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有滋有味起来。